血脉传承,勿忘根本,谁是拥有你姓氏的第一人?(一)
王姓:姬晋
周灵王长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字子乔,其子宗敬因躲避战乱来到太原,当地百姓因其来自王宫,便称他为王。
宗敬仍在朝中担任司徒的高位,时人因宗敬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王子乔也被尊为王氏始祖。
李姓:李利贞
皋陶曾被任命为舜的大理(掌管刑法的官),遂以官命族为理氏。 至商纣王时,世袭为理官的理徵,因直谏触怒纣王被杀,其子利贞随母亲逃难,后到豫东鹿邑定居。
因沿途食李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生存,为了报答“李子”保命之恩。并且理、李同音,自利贞开始改理为李,得姓始祖为李利贞。
张姓:张挥
张挥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
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刘姓:刘累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曾经跟着精通养龙技术的豢龙氏,学过驯化龙的本领,为夏朝第十三帝孔甲驯养4条龙,因而被孔甲赐姓为御龙氏。
后来,由于饲养不善,死了一条雌龙,刘累怕孔甲治罪,就偷偷地带着家眷,南逃到河南鲁县躲了起来。
刘累的子孙以刘累的名字为姓氏,就是中国最早的刘姓。
陈姓:陈胡公
周武王灭商朝纣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陈胡公妫满”,封他在陈(今河南淮阳)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胡公满传至十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妫完,怕株连自己,出逃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
杨姓:杨伯侨
杨伯侨,晋献公诡诸之弟,姬称次子。公元前647年,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敕封于杨(国名,今山西洪洞县东南),称杨侯。
后杨国被晋所灭,六世孙杨道为避难逃到华山,始以祖地杨(邑)为氏,被后世尊为“杨氏授姓”始祖,史称杨氏正宗。
黄姓:陆终
黄氏,为嬴姓十四氏之一。陆终,是远古时期伯益的的后裔,在春秋时期被封于黄地,建立黄国。
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氏。
吴姓:太伯、仲雍
黄帝后裔古公亶父,有3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姬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 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
赵姓:造父
造父,嬴姓,伯益的后代,蜚廉四世孙,中国历史上著名善御者。传说他在桃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周穆王。周穆王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母,乐而忘归。这就是“穆王八骏”、“瑶池相会”的故事。
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兵打败了徐偃王。
由于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今山西洪洞)赐给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造父也成为天下赵姓的始祖。
周姓:后稷
绝大多数周姓人,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始祖,也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周文王姬昌,或者周公姬旦为得姓始祖。
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到文王姬昌时,以国为氏。
徐姓:徐若木
少昊重孙为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夏王封伯益之子若木于徐,故地在今安徽省泗县北。
春秋时,徐偃王反周,被周穆王联合楚国所灭,后又复封徐偃王之子宗为徐王。
战国时,吴国灭徐,随后越国灭吴,至楚国灭越,徐国的版图归入楚国。徐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
孙姓:孙乙、孙书
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封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建立卫国。春秋时,他的八世孙姬和因为攻灭西戎有功,被周平王赐为公爵,史称卫武公。
卫武公有一个儿子名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又叫武仲乙,把祖父惠孙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武仲乙又称孙乙,他的后代就以孙为姓。
春秋时,陈厉公的儿子叫陈完,在任陈国大夫时同太子御寇很要好,御寇被杀后,他怕受株连而逃到齐国。到齐国后,陈完不愿再用原来的国名为姓,就改成田姓(古时田和陈发音相同)。
田完的五世孙是无宇,他的小儿子田书,因为伐莒(周代诸侯国)有功,齐景公把他封在乐安(今山东广饶县北),并赐他孙姓。
马姓:赵奢
赵国公子赵奢(赵武灵王的裔孙)能文能武,以善于用兵而著称。公元前270年,赵奢奉命抗击秦军,因战功卓著被赵惠文王封在马服(今河北省邯郸市西北),人称马服君。
赵奢的子孙后代便以“马服”为姓氏,后又改为单姓“马”。邯郸即是中华马姓的祖源地,赵奢也成为马氏得姓始祖。
朱姓:朱襄氏
朱襄氏是伏羲氏的大臣,被封于朱(今河南商丘柘城),以赤心木朱为图腾。
后来朱襄氏成为“炎帝”,三代炎帝朱襄氏均活动于今河南柘城一带,其后代以朱为姓氏。
胡姓:胡公满
远古时代,尧将其两女嫁给舜,让其居于妫河边,从此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将自己的长女嫁与舜帝的后代妫满为妻,封于陈,建立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
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故又称胡公满。其子孙有以其谥号为姓者,称为胡姓。陈胡公亦被后人尊为胡姓的得姓始祖。
林姓:林坚
商末,纣王无道,比干犯颜直谏被杀。比干正妻夫人陈氏逃入长林山中,生下了儿子坚。
周灭商后,因为其父比干坚贞不屈,坚又是在树林里出世的,所以,周武王以“林”赐姓。
郭姓:虢序
公元前767前,郑武公灭东虢国。周平王复封东虢后裔虢序于夏阳(今山西平陆县),建立北虢国,公爵爵位,号“郭公”。
郭公后裔的郭姓是郭氏的主要支派,虢序也成为郭姓得姓始祖。
何姓:何瑊
周武王之子封于韩,被灭国后,其后裔韩武子仕晋,封于韩原,以地为氏。后来与赵、魏三家分晋,成为诸侯。
秦始皇灭六国,韩厘王次子韩瑊,避难到庐江一带繁衍生息,子孙分散江淮间,古音以韩为何,遂为何氏。
高姓:高傒
姜姓,是炎帝的后裔,高氏则是炎帝的后裔,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
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辅佐武王灭商,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
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也成为高氏始祖。
罗姓:颛顼
颛顼的孙子祝融氏的后裔。祝融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
到了周朝的时候,有子孙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称为罗国。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并,祝融氏的子孙就逐渐向南迁移,最初迁居枝江(今湖北省枝江县),至周末又南迁至湖南长沙,就以国名“罗”为氏,尊颛顼为始祖。
郑姓:郑桓公
在周幽王当政时,周宣王之弟姬友,也就是郑桓公预感到西周将亡,于前773年东迁到雒邑以东,建立新郑国(都城在今河南省新郑)。
犬戎攻破西周时,郑桓公被杀。后代为了纪念先祖,以国为氏,郑桓公被认为是姬姓郑氏始祖。
梁姓:梁康伯
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予黑色的旗旒,并赐为嬴姓,又将其女儿赐伯益为妻。后伯益裔孙秦仲的小儿子康,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南),建立梁国,史称梁康伯。
公元前641年,秦穆公派兵攻灭梁国,改称梁地为少梁。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氏。后历代尊伯益为鼻祖,梁康伯为始祖。
谢姓:申伯
出自炎帝后裔申伯后裔的封地谢邑,属于以国名为氏。
申国王族子孙以地名为姓者,称谢氏,是为河南谢氏,史称谢氏正宗。现代谢氏族人绝大多尊奉申伯为得姓始祖。
宋姓:微子启
微子启,子姓,名启,宋国第一代国君。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
周灭商后,周武王的弟弟周公,见微子启一心归顺,平定“武庚叛乱”有功,于是封微子启于宋,建立宋国。
宋国在战国后期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宋国遗民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宋氏,他们尊微子启为宋姓的得姓始祖。
唐姓:唐尧
帝尧,帝喾之子,最初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成为陶唐氏。
尧成为天子后以“唐”为国号,又称唐尧。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河北省唐县。
到周武王时,唐侯因作乱被周成王所灭,唐国的土地也随即被改封给成王的弟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其后裔就以国名为姓,称作姓氏。
许姓:许由
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也把许由当作得姓始祖。
邓姓:邓侯曼季
商王武丁灭姒姓邓国后,随之封其叔父曼季,于河北的邓,并赐姓曼,侯爵。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祁侯,邓国亡。
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冯姓:冯简子
4000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居住着以白头翁为图腾的归夷氏族。归姓的一旁支迁徙到今山东菏泽地区,形成河伯族。
进入夏朝帝芒时代,河伯族首领冯夷后人,在冯地(今陕西大荔县)建立了冯夷国,历经夏商周三朝。
周初,冯夷国分裂为冯、河宗、邯三国。春秋时期,郑国大夫简子(归姓),被郑简公封于此地,遂以封邑而得氏,为该支冯姓第一人。
韩姓:韩虔
西周初年,周公把唐地封给虞,其子燮更国号为晋。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封姬万于韩,姬万曾孙韩厥以封邑为姓。韩厥的七世孙韩虔建立韩国。韩虔即为韩姓的得姓始祖。
曹姓:曹叔振铎
曹振铎,姬姓,名振铎,亦称曹叔振铎(受封曹国,叔是排行),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六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朝诸侯国曹国始封君,曹氏受姓始祖。
后曹国为宋国所灭,子孙为了纪念,便以国为氏。
每天更新干货内容,文章原创、资料搜集不易,承爱打赏点赞收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