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根据地发展多好?皖南事变,国民党的反应说明一切

历史 02-22 阅读:6 评论:0
1938年的华中,烽火初燃,暗流涌动。一支由中共领导的红色劲旅,肩负着“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使命,悄然挺进敌后。这支队伍,就是日后威震敌胆的新四军。

他们一到,就像石头掉进静水,波纹一圈圈扩散,还招来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怀疑和反感。在皖南连绵的山岭中,一个早已策划好的阴谋正在暗中准备,新四军的未来又将怎样呢?

中央根据形势作出决定,要在长江北、陇海路南的大片区域建立稳固的抗日基地。为此,成立了中原局,由刘少奇领导,负责管理豫、鄂、皖、苏等地的敌后武装,并扩大基地。同时,中央预见性地提出华中地区是发展武装力量的关键区域。为了加强华中军力,中央决定从华北八路军调来精锐部队,并从陕北和八路军总部挑选优秀营级干部,不断派往华中前线。

新四军从江南调拨了大量骨干力量支援江北抗日。1940年初,中央明确指出,山东和华中地区要将以发展武装力量作为所有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执行战略计划,新四军在华中大力建立根据地。张云逸参谋长带头过江,到达无为,与国民党将领廖磊商议,决定第四支队向东进发,并改编庐江无为的游击队为江北游击纵队,由共产党统一指挥。1939年2月,张云逸带领新四军特务团和江北游击纵队到达皖东。4月下旬,叶挺渡江至庐江东汤池建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任指挥,徐海东为副指挥。

经过调整,徐海东成了新四军第四支队的司令。在七八月,第四和第五支队分别到了津浦路的东西两边,形成了以定远南藕塘为核心的津浦路西基地。罗炳辉成了新第五支队的司令,任务是建立以来安东北半塔集为中心的津浦路东基地。那年的秋天,第五支队埋伏日军,成功夺回了来安。

随着根据地逐渐扩大,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1940年10月,苏鲁战区的韩德勤部与新四军的陈毅部队在黄桥发生了激烈战斗,国军第八十九军被击溃,军长李守维不幸阵亡,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带着八路军游击支队从河南确山启程,前往豫东敌后地区。队伍在前进中吸纳了豫皖地区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1939年11月,队伍被改编为新四军第六支队,彭雪枫既是司令员又是政治委员。到了1939年底,以永城涡阳的新兴集为根据地中心,建立了萧县、亳县、永城、夏邑、杞县等五个县的政府以及萧县西部和宿县西部两个办事处。为了拓展根据地,1940年6月,八路军第二纵队的黄克诚接到命令,率部南下华中,先到皖北涡阳的新兴集,然后在7月下旬抵达皖东北地区。

8月中旬,黄克诚部改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肩负着“向东发展”的重任。黄克诚率领第五纵队在沭阳、泗阳、宿迁、淮阴、涟水、东海等八个县建立了地方政权,开辟了淮海区根据地。9月,第五纵队与新四军第五支队协同作战,成功开辟了苏北淮(安)宝(应)地区。

1941年1月,新四军军部和他们在皖南的队伍共9000多人开始向北迁移。可是,他们并未意识到,一张巨大的陷阱正等着他们。1月4日晚上,这支部队从安徽泾县动身,打算经过茂林、三溪、旌德、宁国、郎溪,然后沿着天目山脚走到溧阳,最终到达苏南根据地。

不久后,新四军在泾县不岭地区遭遇了第三战区第三十二集团军第四十师的阻挡,双方发生了激战。接着,第三战区七个师的八万多人迅速增援,将新四军重重包围。在七天的激烈战斗后,新四军损失惨重,只有两千多人成功逃脱,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在隐匿后不幸被叛徒杀害,这一事件震惊中外,成为皖南事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