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牌少女陷色情暗流,平台算法成帮凶?

推荐 04-05 阅读:534 评论:0

举着写满祝福的牌子拍照,本是年轻人表达心意的创意互动。然而,当这种"举牌"行为被异化为色情交易的工具,原本单纯的网络行为就蜕变成了肮脏的利益输送链条。

经过三个月的深入调查,记者揭开了这个隐藏在阳光下的黑色产业:从"果举"等暗语频出的社交平台,到分级严密的代理网络,再到被算法精准投喂的未成年人,这条产业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腐蚀着网络生态。在抖音、快手等平台的引流下,涉黄内容经过三级代理的倒手,价格能从3元暴涨至400元。更触目惊心的是,总代理、二级代理、普通买家构成的"金字塔式分销网络"中,未成年人既是消费者,更沦为"生产者"。

16岁的高中生莎莎(化名)就是典型样本。她的朋友圈里混杂着盲盒广告与打码色情视频,稚嫩的言语间熟练兜售着"定制服务"。当记者潜入交易群组,看到的尽是未成年的孩子们用网络热词伪装色情交易:"接私单""可视频"等暗语充斥聊天框,群规里赫然写着"禁止私自交易"的霸王条款。这些孩子就像被困在金丝笼里的幼鸟,既渴望挣脱又贪图笼中的蛆虫。

平台算法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记者实测发现,只要在任意平台搜索"举牌"相关内容,算法就会像闻到血腥的鲨鱼般疯狂推送擦边视频。即便举报后更换关键词,新一批经过"关键词变异"处理的视频仍会涌现。所谓的"青少年模式"更是形同虚设——大多数平台将其深藏在三级菜单,即便开启后仍能轻松访问不良内容。

更令人心寒的是,这些平台对流量变现的渴望早已超越基本道德底线。2023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97.2%,但能有效识别青少年身份的平台不足三成。当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失守,那些打着"慢摇""陪玩"旗号的色情服务,就像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将无数好奇的少年卷入深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未成年人更不该成为待宰的羔羊。今年初实施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已明确亮剑,但要让法律真正长出牙齿,需要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而非阳奉阴违。当我们在享受科技便利时,不该让祖国的花朵成为流量献祭品。斩断这只看不见的黑手,既需要监管重拳,更需要每个网民守住道德底线——因为保护孩子,就是在守护这个社会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