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美日专家研究多年没结果的西瓜品种,东北农民5年就成功
真正的成果,都是通过一次次的实践而得出的,
如果只会高谈阔论,大谈理论知识,
那我们的生活将不会有一点改变,
这样的观点在姜向涛的身上,展现的淋漓尽致。
他作为一个田间地头的农民,
却拿出了欧美专家十几年也没有研究出的成果,
而当这些国外的专家,准备花300万美元买他的东西时,
他做的一个选择,却让人肃然起敬。
这位老老实实的黑龙江农民,几乎一辈子都在田地里劳作,
妻子带着孩子种地,收入刚够糊口。
他想着多赚点钱,就开始学种子制种。
而他非常有想法,
带着村里人给科研院所干活,攒了些经验。
虽然没发财,但对农业的兴趣埋下了根,
那时候,他没想过要当什么专家,只是觉得土地能给一家人出路。
直到后来儿子的一个发现,使他的人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
他小儿子在地里发现一株只开雌花的西瓜苗。
他觉得这东西可能有用,
种下去或许能让农民省事,产量还能高点。
他没学过育种,但凭着一股好奇心,决定试试。
他用其他西瓜进行研究,收了不少的粒种子,
开始了试验,这份念头,半是为生活,半是对土地的感情。
他成功的开始很真实,很多大事都是从生活里逼出来的,
他没背景,没资源,
靠的是对家和土地的责任感,这种动力,简单却有力。
研究新西瓜品种这事,技术上不简单。
西瓜的雌雄花由基因控制,想让植株只开雌花,
得挑准基因,还得让这特性传下去。
传统制种靠人工授粉,费工夫,种子纯度也难保证。
全雌西瓜能省掉这些,直接出高纯度的种子,产量还高。
对农民来说,这是个实惠的技术。
他的试验没那么顺。第一年种下的种子,第二年没长出全雌苗。
他没放弃,把种子留着,第三年再种,雌花的特性又出来了。
他没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也不知道该找谁请教,
于是自己上网搜相关的资料,结果他发现,他的成果全球都没人搞定。
他就一遍遍种、选、记,全靠自己观察。
历经五年的时间,他培育出了稳定的全雌西瓜“向富4号”,
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做到这事的人。
这五年,他没实验室,没设备,全凭手艺。
美国和日本研究了十几年没结果,他却干成了。
我觉得,这说明农民的经验有时候比书本还管用。
他对土地的了解和耐心,是成功的关键。
他在研究出这些东西后,起初并不知道价值,
只是带着成果找到了一位专家请教,对方一看就知道,
这种新品种不简单,于是就建议他,直接去找西瓜研究界的大佬吴明珠。
吴明珠很看重他的成果,帮他在海南找了地方,专门培育他的新品种。
这份支持,让他很感动。
成功往往会伴随着烦恼,而他在成功以后,也面临过两次重大的抉择,
有国外的人看上了他的技术,想要用数百万美元,想要买断他的成果。
这笔钱对农民来说,够换几辈子生活。
可他没动心。他觉得种子是国家的,卖出去可能会让农业受制于人。
后来,他把自己研究的所有成果,全部捐给了国家,彻底断了外国人的念想。
这些种子对育种研究很有价值。
他的选择让我挺佩服。钱谁都想要,但他把国家放第一位。
因为他涉及到的领域,是关乎民生的,他如果把技术卖给外国人,
以他们的心思来看,一定会垄断这项技术,然后靠着产品打压中国本土的品种,
从而攫取大量的利益。种子不能靠别人,得自己攥紧。
如今她已经70多岁了,还在地里忙。
他的基地现在依旧在不断研究新的品种,
他还常跑种子会,跟人交流,学点新东西。
他说,育种没止境,总有更好的品种等着。
他还想着再干几年,把技术弄得更扎实,继续捐给国家。
他的家一直是他坚持的动力。
妻子早年跟他一起扛生活,两个儿子小时候家里穷,但没怨过他。
小儿子发现全雌苗的事,成了家里常提的回忆。
现在,孙子们对地里的事也有了兴趣,偶尔来帮把手。
他常说,这样的行业非常累,但是只要看到瓜越来越甜,心里就满足。
家人的支持,让他走得更稳。
前两年,他在南繁基地分享了抗病品种的经验,挺多人关注。
他还想跟学校合作,把经验教给年轻人。
我觉得,他这把年纪还在往前冲,
不只是为自己,更是为了让这份事有人接下去。
他所坚持的事,对农业影响不小。
他的品种省了制种的麻烦,产量高,品质好,农民得了实惠。
他捐的种子,给了国家育种的底子。像他这样的贡献,是农业的硬支撑。
我看他的故事,有几点感触。
他的热爱说明,农业不一定非得高学历,农民也能干大事。
他的选择提醒我们,种业得自己抓牢,靠外人迟早出问题。
他让我觉得,民间的人才很宝贵。
如果多给点支持,比如学的地方、干的条件,他们能干出更多。
不过,他的经历也让人有点遗憾。
他的成果多半靠自己摸索,如果早点有系统帮衬,可能走得更快。
现在国家推种业振兴,我希望能多看看这些“地里专家”,
给他们搭个台子,把经验变成大用处。
他这几十年的坚持,像一粒种子,种出了希望。
他的故事不只是西瓜的事,更是信念的事。
他让我信,普通人也能干出不普通的事。
往后,他应该还会在地里忙,种出更多中国的骄傲。
我们这些人,也该从他身上学点什么,把自己的事干得踏实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