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荔枝》:从小人物到英雄,李善德的故事为什么让人热血沸腾?

推荐 05-01 阅读:1 评论:0

“世上的事,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句源自《长安的荔枝》中的话,道出了人类面对看似不可能任务时的智慧与勇气。在唐代宫廷的奢靡与民间的艰辛之间,马伯庸以一位小官员运送鲜荔枝的不可能任务,揭示了制度悲剧背后的人性光芒。这部看似描述唐朝小事的历史小说,实则呈现了一场关于责任、权力与良知的生动思辨。

《长安的荔枝》讲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一位名叫李善德的九品小官奉命将鲜荔枝从岭南运往长安,供杨贵妃生日宴享用的故事。在“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荔枝保鲜难题下,这位小官员面临的是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挑战,而失败的代价是性命不保。

马伯庸巧妙地将这一历史典故展开为一部细腻的制度悲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卫教授指出:“马伯庸的独特之处在于他将历史的宏大叙事转化为个体的生存困境,《长安的荔枝》既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对古今权力结构的精准解剖。”(《当代文学评论》2023年第4期)

这部小说最打动人心之处,在于其对官僚体系那入木三分的刻画。当李善德发现自己因文书上“鲜”字被覆盖成“煎”字而遭同僚陷害之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官场的尔虞我诈,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制度究竟如何吞噬个体?李善德在陷阱中挣扎的过程,与现代职场中个体在规则迷宫里的困境何其相似。

小说巧妙地把历史跟现实柔和在一起。借着对古代物流体系的细致描写,马伯庸其实是在让我们去思索,在现今社会里那些为满足少数人奢华需求而牺牲多数人利益的制度性问题是不是还存在着。复旦大学历史系的王教授说:“《长安的荔枝》不仅再现了唐代的官僚政治,更是对权力运作机制的普遍性反思。”(《历史研究》2022年第6期)

作品中的心理描写尤其精彩。李善德从初始的恐惧、愤怒到后来的冷静、智慧,其心理变化过程真实且感人。在这个小官员身上,我们看到了人在绝境中所展现出的尊严与智慧。特别是当他意识到,唯有改变思路,舍弃常规,才能够完成任务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也照亮了读者心中的某个角落。

值得一提的是,马伯庸针对唐代社会各阶层人物的描绘相当生动。从长安那有地位的权贵,到驿站里的小吏,从擅长诗文的文人墨客,到街头巷尾的市井百姓。不同阶层于荔枝运送这一事件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展现出一个多元且具有立体感的唐代社会。这种全方位的社会观察视角,让《长安的荔枝》突破了一般历史小说的限制。

在文学技巧层面,马伯庸在这部作品中,把非常娴熟的叙事节奏掌控能力充分地展现了出来。而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刘研究员说:“马伯庸擅长利用细节制造悬念,让历史叙事充满张力,《长安的荔枝》中‘人在干,天在看'的叙事节奏特别引人入胜。”(《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

我觉得《长安的荔枝》最突出的成就,就在于巧妙地将历史的独特性,与普遍性紧密地融合到了一起。凭借详细的史料,仔仔细细地还原了——唐代的社会模样。经由李善德的遭遇,深刻地展现了人们在遭遇困境时一直都不会改变的生存智慧。这种独特性和普遍性的结合,让这部小说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又体现出久远的哲学高度。

通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一历史典故,马伯庸实际上是在向我们提出一个严肃的问题:在任何时代,当个人价值与制度要求相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李善德用行动告诉我们:即使在最不公平的制度下,人依然可以通过智慧和坚持,保有尊严地完成自己的使命。

马伯庸的文学水平在这部作品里展现得极为充分。他将唐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知识,都巧妙地融入到故事当中。这样一来就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经历了一次对唐代社会的深入探寻。按照《中国出版研究》于2023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长安的荔枝》发行之后一直牢牢地占据着历史小说销量的首位,总销量超过了200万册,这个成绩着实显示出这部作品在文学与商业两方面的成就。

《长安的荔枝》还向我们展示了历史写作的新可能。它既非宏大叙事的帝王将相史,也非猎奇趣味的历史野史,而是通过一个微小事件折射大时代的变革,这种“小中见大”的叙事方式让历史变得亲切可感。

在我看来《长安的荔枝》最珍贵的启示在于:制度能够决定人的命运,却不能决定人的价值;环境能够限制人的选择,却不能限制人的智慧。李善德最终找到解决方案的这个过程,其实正是人类在逆境中不断超越自我的生动写照。

读完《长安的荔枝》,你是否也想过:如果将你置于李善德的处境,面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你会选择安全地放弃,还是迎难而上?或许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都是我们的一次“运送荔枝”的机会,考验着我们的智慧、勇气与坚持。而正如李善德所说:“即使失败,我也要知道自己能走多远。”

声明:文章内容根据相关权威文献和公开资料整理所得,同时加入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可以给各位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发。

谢谢你的耐心阅读,下次见~

参考文献

1.张卫. (2023). 历史小说的现代转向:以马伯庸作品为例. 当代文学评论, (4), 78-85.

2.王明珂. (2022). 唐代官僚制度与物流系统研究. 历史研究, (6), 112-124.

3.刘俊. (2023). 新世纪历史小说叙事策略探析. 文学评论, (3), 56-63.

4.陈平原. (2021). 中国历史小说的传统与创新. 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健. (2023). 《长安的荔枝》: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映照. 中国出版研究, (5), 42-4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