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欧洲eVTOL企业陷入困境,谁能填补市场空白?
综合福布斯网站、欧盟科技网等媒体消息,2月初,德国知名电动垂直起降(eVTOL)飞行器公司Lilium宣布第二次破产,正在寻求新的机会。几乎同时,另一家德国eVTOL企业Volocopter同样因资金链断裂申请了破产程序,但在最近被中国企业宣布收购。

Lilium公司eVTOL产品LiliumJet。
相对于欧洲企业的萧条,中美这一领域的企业则展现出生机。2月份,中国eVTOL企业亿航智能则在西班牙进行了一次无人驾驶飞行试验,这是欧洲地区首次成功进行eVTOL无人驾驶飞行试验;美国eVTOL企业乔比(Joby)、阿彻航空(Archer Aviation)等也正不断获得新的投资。阿彻航空表示已与美国军方达成多项合作。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在全球eVTOL市场上欧洲企业正在“出局”?
欧洲eVTOL行业进入“寒冬”

Volocopter空中出租车试飞。
据报道,2024年10月Lilium公司就曾首次申请破产。当时其子公司Lilium GmbH和Lilium eAircraft GmbH已经破产,因此,德国政府拒绝为其5000万欧元的融资提供担保。但在2024年12月底,该公司曾一度宣布其获得了来自欧洲和北美投资集团的新投资,企业得以恢复运营。但2025年1月,该交易未能达成。自那以后,Lilium公司就接连发生企业账户被冻结、员工罢工、拖欠工资等事件。这成为了Lilium公司再次申请破产的“前奏”。有消息称,破产前有投资集团曾承诺向Lilium投资2亿欧元,但最终因商业条件未谈拢而没有达成合作。

LiliumJet全尺寸模型。
作为欧洲企业,Lilium曾在美国纳斯达克借壳上市,但是资金链断裂后其股价迅速下跌,最终摘牌退市。不过,据飞行国际(flightglobal)网站3月12日报道,业内人士透露,一家新加坡公司正试图“挽救”Lilium,正在商讨对其的收购事宜。
德国eVTOL开发商Volocopter在2024年年底申请破产前,曾希望能在2025年2月底之前找到投资者。即便在申请破产后也并未放弃。终于,在3月11日,中国汽车集团浙江万丰集团(万丰奥威,002085.SZ)宣布将以1000万欧元的价格收购Volocopter名下的相关有形资产、知识产权及特定合同权利义务。这一消息已经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公告正式确认。
目前,万丰集团对Volocopter及其位于德国南部布鲁赫萨尔的研发和生产设施有何具体规划尚不清晰。收购公告中仅模糊地提到“新所有者将利用自有资金开发先进的eVTOL产品,为公司创造新的增长引擎”。值得注意的是,万丰集团也是奥地利钻石飞机公司的控股方之一。
欧洲与美国eVTOL市场环境大不同

Archer航空公司的eVTOL产品“午夜”(Midnight)。
与欧洲地区相反,美国eVTOL企业的发展更显稳健,阿彻航空宣布在2月继续获得了3亿美元的股本,使其总流动资金达到约10亿美元,且已经获得FAA的相关批准,将于2026年开始商业运营。阿彻航空还与美国新晋国防承包商安杜里尔公司达成了独家协议,将携手开发军用装备。
可以看出,对比欧洲企业,美国航空类企业有本国强大投资系统的支持,并且在产品研发、生产的过程中还不断获得来自美军方的关注,以及真金白银的订单,这是欧洲企业所难以获得的优势。

Volocopter空中出租车在韩国试飞。
先进载人航空器的研发过程相比任何其他行业来说都算得上成本高昂,需要强大的资本、市场和政府支持。以Lilium为例,其eVTOL产品开发已经将15亿欧元左右的投资消耗殆尽,同时并没有获得来自市场的订单,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最终德国政府决定终止为其提供贷款担保。Volocopter的处境也一度与之相似。
在政府监管领域,有分析人士在媒体报道中暗示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在认证法规方面“过于全面”,甚至“领先于市场的发展,鲜有飞机能够符合其规定”,这最终导致EASA在认证经验方面落后于FAA。
一些行业人士指出,Lilium和Volocopter的情况似乎证明在eVTOL行业内,欧洲难以肩负“领导者”的地位。

空客“下一代空中城市巴士”验证机。
2024年底,英国航空制造商罗罗宣布关闭其电动力推进部门——罗罗电气公司;2025年2月,空客直升机公司宣布暂时中止其“下一代空中城市巴士”(CityAirbusNextGen)验证机项目,理由是需要改进电池技术。
尽管调整技术路线是航空制造业的常态,但是很多业内人士认为,罗罗和空客的这一决策也蕴含着对欧洲地区在eVTOL领域业务和市场前景的判断。而这样的判断显然是有传染性的——如此一来,欧洲地区的市场和投资环境显然会更加苛刻地审视该领域的初创公司。这些eVTOL领域的初创公司,底蕴和实力显然无法与罗罗、空客这样的老牌企业相比,破产也就并不寻常了。
欧洲eVTOL市场的空白谁来填补?

Joby公司在美国纽约开展全尺寸原型机测试工作。
福布斯网站评论称,随着欧洲eVTOL企业的退出,美国和中国企业未来将填补欧洲地区的相关市场空间。
美国乔比公司的产品已在英国申请认证;乔比和阿彻航空的产品都已在FAA完成试飞和基本认证,按照计划,有望在2028年推出商业服务。同时,这两家公司也都获得了美国国防部和军队的注意,获得了一些合同。

亿航EH216-S无人驾驶eVTOL。
福布斯网站也提到,中国在eVTOL领域正在以西方难以预料的速度进步。2月,亿航智能公司宣布其研发的EH216-S无人驾驶eVTOL在西班牙贝尼多姆试飞成功。根据亿航智能的公告,“此次试飞在受控空域内进行,十几架无人驾驶eVTOL同时通过西班牙空中交通管制系统进行管理。”这是在EASA法规下,首次在欧洲城市开展的无人驾驶eVTOL飞行演示。

Vertical Aerospace的倾转旋翼eVTOL。
当然,欧洲企业在eVTOL市场中并非“全军覆没”。英国企业垂直宇航(Vertical Aerospace)在2024年宣布获得了9000万美元融资,其总融资已经超过5.3亿美元,该公司的VX4原型机在2025年1月成功进行了载人悬停飞行测试。该公司称其稳定性超出预期,目前正在为正式的载人飞行做准备。

Zuri2.0概念图
捷克企业eVTOL Zuri公司也推出了Zuri 2.0,这是一款混合动力电动垂直起降飞机,可搭载1名飞行员和4名乘客。该公司表示,在实验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面临着后续资金不足的问题。Zuri公司在2024年筹集的资金仅为440万欧元。该公司曾表示,基于捷克更低的工业成本,公司的融资需求并不迫切。但从试验、试飞到后续的认证、定型,其产品面临较长的研发周期,因此也需要持续的投资。
总而言之,在蓬勃待发的eVTOL行业里,欧洲企业的前景显得不那么明朗。如果后续缺乏强大的资金和战略支持,欧洲可能会在全球航空革命巨变的前夜失去市场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