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是自媒体红利的最后一年?AI时代,没有个人IP就像没手机一样
看到一个操盘手说2025是自媒体红利的最后一年,以后就是机构的天下了,这个话有道理,但过于武断了。
表面看机构有资本有技术有方法,在成熟团队面前,普通人没有胜算。
毕竟是存量博弈,强的打败弱的,市场就是优胜劣汰,本就如此。不过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互联网的内容供给就一直是少数人的游戏,这怎么可能呢?
参差百态是幸福的源头,人是各种各样的人,你可以拍出大片的感觉,但很多人就是喜欢普通人的朴素感。
种地的农村大姐可以写诗,跑外卖的小哥可以吸引大量的关注,就是开卡车大哥的日常视频也有人喜欢看……所以从来不会有什么“最后一年”的局面,没有几个人可以定义和预见趋势。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无论是平台还是消费者,永远是在“喜新厌旧”,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网红的保质期都是短暂的。
2025是自媒体红利的最后一年?AI时代,没有个人IP就像没手机一样
社交媒体内容确实是太多了,很多人觉得是流量红海,有的人以为只要自己努力一点,标新立异一点,就能让别人关注自己,这就想错了。
如果你要做自媒体,那就不要太急,有喜欢你的人就有讨厌你的人,如果你自己心理建设不足,那做这个事可能是弊大于利。
但你要是想清楚了这个事,那你就会知道随着AI时代的来临,人类会进入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这个时代的最大特点就是:精神消费大于物质消费。
我记得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多人吃一顿烧鸡就能高兴好几天,农村里不少家庭都是大年三十那天才炒上五六个菜,平常都是吃馒头+咸菜。到了21世纪,吃喝为主的阶段已经过去了,人们普遍是追求富裕和成功。
这其实就是一种进步。对很多创业者来说,成功、名声和地位等带来的成就感更好。如果是其他领域可以带来这种成就感,那为什么还非要以金钱为核心目标呢?就算是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又如何?李嘉诚也未必能比别人更高兴多少。
所以精神需求是一个不断拓展、甚至是无限的蓝海,每个人都有机会。在这个时代,没有自媒体IP的人就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没有智能手机一样。
现在谁没有一个社交媒体账号?
智能手机就是你跟世界连接的入口。你在朋友圈发的动态,其实就是在展现自己的生活、态度和观点,别人可以通过朋友圈来了解你,这就相当于你个人的“媒体”。
不是说非要成为李子柒、董宇辉才是做媒体IP,实际上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有自己的IP。
一开始也未必是要打造什么人设和定位。主要是看你是个人还是公司,后者就是依托你的生意,为你的产品和服务做营销,这就相当于起到了宣传和卖货的目的,性价比高,可持续性强。
而前者就是吸引那些对你的内容感兴趣的人,或者说就是对你感兴趣的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吸引力。
在这个基础上,你才可以摸索和构建你的自媒体IP。没有人能够从最初就想明白,如果那样的话,所有人都是标准化了。
自媒体IP也相当于你在互联网海洋里的“门牌号”,或者说是你的精神家园,可以让你作为一生的寄托,你的所有输出合起来就意味着你的人生。
为什么要红呢?
我接触过很多做自媒体的人,有的人是看别人拍视频红了就想效仿,有人是想卖货,有人是想出名,有人写文章,有人做直播,有人做播客……各有各的花样。
但大家好像都是在追求“红”,谁的流量大了,谁的排名高了,谁有了名气,谁就红了。
这大概还是公司化的思维模式训练,以“红”来证明自己的聪明、能力和价值。“我红了”=“我赢了”,一切的出发点都是利己主义。
至于我凭什么红,我应该为别人贡献什么价值,我的长期追求等等,他们是没有认真对待的。
赚了100万想赚1000万,然后是一个亿,十个亿,一百亿……永无止境,他们疲于奔命,却还以为自己是有上进心。
所以,还是想清楚自己的内核是什么,重点是“因”,钱只是结果之一。名利场的思维模式是有局限性的。
“网红”最致命的破绽就是内在的矛盾。
有次跟某领域的大咖吃饭,言谈很粗俗,跟聚光灯下的他截然不同,他说这是真性情,“老子如果一直是那样,早就疯了。”
当时我就想“红”是有压力的,最大的压力就是内外的不一致,你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你的本真是另一个人,除非能够合二为一,否则必然会造成内耗和痛苦。
这就像是生活和工作中那些不能面对自己内心的人一样,他们从来是害人害己,因为他们内在的痛苦必须转移出去。
现在在自媒体领域,很多人的问题就是“没有喜不喜欢,只有精不精明”,他们是“把欲望当成了志向,把利己当成了聪明,把虚荣、攀比当成了能力”,他们很多人其实也是职场和生活中的失败者、边缘人,因为存在感和价值观低,所以就有非常强的功利心和企图心,想要“成功”,如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
真实如一是修行,无论是在镜头前还是在日常中,你都应该是你,不需要表演,不应该自欺欺人,做你自己就好,唯有成为你自己才能赢得和拿得住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