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总统烧掉央行,废除本国货币!让濒死的阿根廷活了?

娱乐 03-31 阅读:2426 评论:2

2023年,哈维尔?米莱,在阿根廷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成功登顶总统宝座。

然而,米莱的经济主张极具颠覆性。

阿根廷央行,在他眼中成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罪魁祸首”,他不仅扬言要“烧毁”它,甚至还主张废除本国货币比索,全面推行美元化。

米莱的上台,究竟是阿根廷的转折点,还是一场更大的危机?

阿根廷的经济困局

20世纪初,阿根廷凭借广袤无垠且肥沃的潘帕斯草原,农业出口产业蓬勃发展。

大规模的农业机械化作业,让阿根廷成为世界最大的小麦和牛肉出口国之一,农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世界各地。

而当时的阿根廷人均收入与美国相当,经济总量更是位列世界前茅,“南美瑞士”的称号实至名归。

然而,好景不长。

1929年,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大萧条突然袭来,给阿根廷经济带来了巨大打击。

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阿根廷的农产品出口遭遇寒冬,大量农产品积压,价格暴跌,出口收入锐减,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

紧接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全球经济秩序被打乱,国际贸易受阻。

二战结束后,阿根廷政府试图重振经济,历届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都未能扭转经济下滑的趋势。

于是,在恶性循环之下,经济危机逐渐演变成了政治危机。

在这种背景下,军政府上台,为了赢得民众的支持,军政府采取了给富人加税、给穷人加福利的政策。

短期内,这一政策确实赢得了底层民众的欢呼,但从长期来看,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加税导致企业和富人的投资积极性受挫,大量资本外流,而增加福利则使得政府财政支出大幅增加,财政压力日益沉重。

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不得不采取印钞和借债的方式来维持运转。

大量印钞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加,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物价飞涨,货币贬值,民众的生活成本大幅提高,储蓄迅速缩水。

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阿根廷政府为了控制通货膨胀,进行了一系列金融改革。

1991年,阿根廷政府推出了一项大胆的经济政策——放开外汇管制,实行比索与美元1:1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度。

在政策实施初期,确实吸引了大量外资流入,经济出现了短暂的繁荣,然而,这种繁荣是建立在脆弱的基础之上的。

由于阿根廷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产业竞争力不足,贸易逆差不断扩大,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央行不得不大量抛售外汇储备来稳定比索汇率。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阿根廷也未能幸免,出口崩溃,外资纷纷撤离。

民众对经济失去信心,开始疯狂挤兑银行,银行系统面临巨大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政府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度,比索大幅贬值。

米莱改革成功了?

米莱上台后,对阿根廷经济动起了“大手术”,其改革措施之激进、力度之大,令人咋舌。

他将比索大幅贬值,2023年12月12日,官方汇率下调至1美元兑800比索,贬值幅度高达54%。

在政府机构改革方面,米莱也毫不手软。

他大力裁减公务员,截至2024年,在国家公职人员中已经裁去1.5万人,加上此前已经裁减的9000个公职岗位,被裁人数众多。

不仅如此,他还计划对众多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在他看来,国有企业往往存在管理不善、效率低下等问题,私有化能够引入市场竞争,激发企业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创造更多价值。

在米莱一系列“组合拳”式的改革措施下,阿根廷的经济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积极的变化。

2024年5月,阿根廷迎来了久违的财政盈余,达到了1.1万亿比索。

要知道,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阿根廷的财政状况一直处于赤字状态,入不敷出,如今的财政盈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通货膨胀率也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从米莱上台时单月通胀率的高位逐步回落,2024年10月单月通胀率降至2.7%,为三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这一数据的变化,让阿根廷民众看到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希望,也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外汇储备方面,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

此前,阿根廷外汇储备严重不足,甚至出现了负数的情况,这使得国家在国际贸易和金融领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而在米莱改革后,外汇储备有所回升,增加了95亿美元,这对于稳定阿根廷的货币汇率、增强国际市场对阿根廷经济的信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不仅如此,官方汇率也逐渐趋于稳定,2024年底时1美元能换1100左右的阿根廷比索,汇率的稳定为经济的复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这些经济数据来看,米莱的改革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阿根廷经济已经彻底走出困境,迎来了光明的未来呢?

事实恐怕并非如此简单。

背后的隐患

大规模的公务员裁减只是冰山一角,随着国企私有化进程的推进,众多国有企业的员工也面临着失业的风险。

许多原本在国有企业中拥有稳定工作的工人,突然失去了收入来源。

据统计,在米莱改革后的一段时间里,阿根廷的失业率急剧攀升,达到了近年来的新高。

大量失业人员的出现,不仅使得家庭收入锐减,生活陷入困境,还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等。

许多年轻人毕业后就面临着失业的困境,他们纷纷加入到抗议的队伍中,表达对政府改革的不满。

物价飞涨更是让民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取消价格管制后,市场上的商品价格如脱缰的野马般一路狂奔,食品、日用品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大幅上涨,让普通民众难以承受。

原本一家人一个月的食品开销可能只需要几千比索,而现在却需要花费数倍的金额,许多家庭不得不减少食物的摄入量,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需求都难以满足。

而比索贬值使得人们辛苦积攒的积蓄迅速缩水。

面对生活的困境,阿根廷民众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街头巷尾,人们纷纷议论着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对米莱政府的抱怨声此起彼伏。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经常可以看到民众举行抗议示威活动,他们高举着标语牌,上面写着“我们要吃饭”“停止剥削”等口号,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改善民生,解决经济问题。

这些抗议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百人,逐渐发展到数千人甚至上万人,给米莱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米莱的改革不仅让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困境,还触动了众多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引发了来自各方的强烈反对,使得改革之路举步维艰。

在国会的掣肘、地方政府的抵制、工会组织的罢工以及被裁公务员的抗议等多重压力下,米莱的改革陷入了僵局。

许多改革措施无法得到有效实施,经济复苏的步伐也因此受阻。

阿根廷经济并没有像米莱承诺的那样迅速走出困境,反而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通货膨胀率在短暂下降后,又出现了反弹的迹象,2024年底,通货膨胀率再次攀升至高位;贫困率也持续上升,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总结

阿根廷想要翻身,绝非易事。

米莱政府需在改革路径上持续探索并优化,在削减开支与刺激经济、稳定物价与保障民生间找到平衡。

既要坚定推进结构改革,培育多元产业,增强经济韧性,降低对外依赖;也要重建民众对经济与政府的信心,凝聚社会共识,减少改革阻力。

同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尤其是加强与中国等贸易伙伴的往来,吸引外资,引进技术。

唯有如此,阿根廷才有望摆脱经济困境的泥沼,实现真正的“涅槃重生”,迎来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网友评论

精彩评论
  • 2025-04-02 01:03:56

    想要得进步奖,先从90分降到40分,自然人容易拿了

  • 2025-04-01 17:55:11

    除了足球,听不到阿根廷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