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人很坏,祖国统一是必须的,发言如雷霆炸响引热议,难怪两会从不邀请流量明星
两会现场,甄子丹站在台上,眼神坚定。
台下,闪光灯此起彼伏,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对准他。
一位台湾记者问道:“对于台湾艺人转发央视海报,你怎么看?”
甄子丹脸色一沉,盯着对方,语气坚决:“你这个人很坏,提问的出发点不正!祖国统一是必须的!”
话音刚落,会场内掌声雷动。
那一刻,他不是荧幕上的叶问,也不是电影里的英雄。
他是一个站在国家立场上,不留余地回怼记者的铁血硬汉。
一时间,网络上炸开了锅。有人赞叹:“这才是该站出来说话的人!”
也有人惊讶:“甄子丹不是美国人吗?他怎么这么硬气?”
但那些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身份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移民美国的小孩。
少年习武,漂泊异乡甄子丹的母亲麦宝婵,是一位国际武术家,师从傅永辉。
他从小就在母亲的武馆里长大,练拳、踢腿、站桩,每天雷打不动。
童年是汗水和伤痛堆砌出来的,母亲对他要求极严,小时候偷懒一次,就要加倍训练补回来。
11岁那年,家里移民美国,他的武术生涯被迫中断。
但命运早已埋下伏笔,在波士顿,他接触到了自由搏击,深深被李小龙的武学思想吸引。
17岁,甄子丹回到中国,进入北京什刹海体校,跟随武术名师深造。
在那里,他不仅学到了正统的中国功夫,还结识了吴京、李连杰等未来的功夫明星。
1984年,袁和平的姐姐介绍甄子丹给袁和平,说他是个天赋极高的年轻人。
袁和平一见,觉得这小伙子确实不错,便安排了试镜。
就这样,甄子丹正式踏入影坛,出演了他的第一部电影《笑太极》。
但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顺利。
片子上映后,反响平平,票房不温不火。很多观众看完后摇头:“要是换成龙来演,可能更精彩。”
甄子丹并不气馁,他不断磨练自己的功夫,还开始研究动作设计,试图找到一条不同于成龙、李连杰的路。
可惜,那时候的香港动作片市场已经被成龙的搞笑风格和李连杰的武术美学占据,他的硬桥硬马风格很难出头。
于是,他沉寂了很多年。
大器晚成,叶问成名真正让甄子丹翻身的,是一部小成本的警匪片——《杀破狼》。
2005年,42岁的甄子丹在这部电影中,和吴京奉献了一场硬碰硬的打斗戏。
这场戏里没有替身,没有花哨的特效,只有最真实的拳拳到肉。
甄子丹打断了四根木棍,吴京手臂被打得通红。但正是这场戏,让他一战成名。
第二年,他趁热打铁,又接拍了《导火线》,凭借两部作品,他终于在功夫片市场站稳脚跟。
但让他真正家喻户晓的,是《叶问》。
2008年,这部电影上映,打破了香港动作片的票房纪录。
甄子丹饰演的叶问沉稳儒雅,出拳犀利,一句“我要打十个”成了无数观众的回忆。
45岁,他终于等来了自己的巅峰时刻。
但电影之外,他的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
身份之谜,流量明星的尴尬成名后,关于甄子丹的国籍问题一直被人热议。
很多人以为他是美国人,甚至有人说他一直没放弃美籍。
但事实是,甄子丹在成名前就已经退掉了美国国籍,选择了中国国籍。
对于这一点,他在多个场合澄清过。
有一次,某活动的主持人介绍他时,说他是“美国时尚国际巨星”。
他当场打断,对全场观众强调:“我不是美国的,我是中国的甄子丹!”
这份对身份的执着,让很多人对他刮目相看。
对比之下,现在的流量明星们,在这种问题上总是含糊其辞,不敢表态。
有些人甚至直接加入了外国国籍,赚着中国的钱,却不愿认同自己的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两会从不邀请流量明星。
因为站在国家话语权的角度,没有实力、没有文化沉淀的人,说不出有价值的话。
甄子丹之所以能站在两会的舞台上,不只是因为他会打,更是因为他的责任感。
功夫片的落幕,他仍未停下61岁的甄子丹,仍然保持着高强度的训练,每天坚持健身,肌肉线条依旧清晰可见。很多人感叹:“他都这个年纪了,还能打?”
但岁月不饶人,他自己也清楚,功夫片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误判》是他自导自演的一次尝试,影片融合了动作、剧情、法律元素,试图打破传统动作片只有打斗、没有剧情的老套模式。
在一次采访中,有人问他:“你会一直打下去吗?”
他沉默了一下,淡淡地说:“我老了,打不动了。”
这句话,让无数影迷泪目。
香港的功夫片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
成龙70岁了,李连杰几乎不再拍戏,吴京转型拍摄军事电影,整个功夫片市场,已经很难再找到能接班的人。
但甄子丹还在坚持。
他知道,自己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拼命打斗了。
但他还可以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中国电影发展,让世界看到真正的中国功夫。
他还在寻找新的方向,还在尝试新的电影风格,还在不断突破自己。
即便不再年轻,他依然是那个愿意拼尽全力的功夫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