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人工撑篙,唱响“小小竹排江中游”旅游生态保护的返璞归真

推荐 04-29 阅读:0 评论:0

位于江西鹰潭的龙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活动中心之一,更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两张国际名片。在文旅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龙虎山建立起动态平衡:200余艘旅游竹筏回归人工撑篙传统,既降低污染又提升游览意趣。

(4月29日《工人日报》4版)

200余艘竹筏悄然褪去柴油动力,重新回归人力撑篙的原始风貌。朴素的回归,是现代文旅产业对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思考后的智慧选择。当机械动力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通行准则时,龙虎山却以返璞归真的方式,在山水之间构建起生态文明的新范式。

竹筏回溯,传统智慧的当代演绎。柴油驱动的机动竹筏虽然提高了运输效率,却打破了山水间的静谧,也让清澈的河面难逃油污侵染。当竹筏重回木桨竹篙的怀抱,游客得以近距离感受“小小竹排江中游”的原始意境。这种返璞归真不仅修复了被割裂的旅游体验,更激活了沉睡的文化基因——竹筏工嘹亮的号子与山水共鸣,手工撑篙的韵律与自然节拍相合,构成独具东方韵味的生态诗篇。

态觉醒,旅游开发的范式革新。旅游产业的粗放发展曾导致多地自然景观伤痕累累,龙虎山却在世界级遗产的守护中找到破局之道。人工撑篙较之机动设备,每年减少碳排放近百吨,更避免了油污入河对喀斯特地貌的侵蚀。更具远见的是,这种转变赋予了导游工新的职业价值——他们不仅是运输者,更成为生态理念的传播者。当游客目睹艄公以巧劲避开河底暗礁时,自然保护的种子已在心底萌芽。

竹筏改造带来的蝴蝶效应远超预期。监测数据显示,生态友好型游览使野生动物栖息地完整度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增强。这种以降低干预换取生态增益的开发策略,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逻辑。龙虎山通过控制每日竹筏承载量、设置生态缓冲区等配套措施,构建起多维度的生态保障体系。

道法自然,文旅融合的价值觉醒。龙虎山的选择暗合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的哲思。历代高道在此修身养性,留下的不仅是建筑遗迹,更是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现代旅游开发若忽视这种文化基因,便容易陷入盲目扩张的误区。重新启用竹筏的人工智慧,本质上是对传统生态观的致敬与创新转化。

这场竹筏革命更为文旅产业提供了方案,它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实现和谐共生。从柴油轰鸣到竹篙轻点,竹筏的转型之路,实质是发展观的深刻变革。这种回归不是简单的形式复古,当更多旅游目的地效仿这种智慧,我们或将迎来“诗与远方”真正和解的时代:那山、那水不再是被征服的客体,而是共生共荣的生命共同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