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开国上校黄汉基与失散多年的妹妹黄汉琳重逢,妹妹说:“三哥,母亲说想看一看活着的你。”,黄听后,内心五味杂陈,看来台湾他是非去不可了。 黄汉基,1920年出生于海军世家,其叔祖父黄钟瑛是民国第一任海军总长兼海军总司令。但有意思的是,黄汉基在新中国却是进入了空军领域。 14岁时,受家庭影响,他便进入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马尾海军学校。这所学校除了国文课用中文教授,其余大多科目都是英文教授,所以,黄汉基的英语很好。 谁也没想到,这所培养出无数海军名将的学府,最终没让他披上深蓝海军服,反倒让他成了空军序列里的“稀缺人才”。马尾海军学校的严苛是出了名的,英文授课的高等数学、机械原理、航海技术,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堪比“天书”,可黄汉基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不仅啃下了这些硬骨头,还把英文练得比母语还顺溜,这本事后来帮了他大忙。 抗战爆发后,马尾海军学校多次迁址避战,黄汉基的海军梦被战火打断。当时国家急需空军人才,日军的战机在天上肆虐,中国空军装备落后、人员匮乏,急缺懂技术、通外语的骨干。黄汉基看着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心里憋得慌,刚好空军在招募有专业基础的人才,他二话没说就报了名——管他海军空军,能打鬼子、能救国就行。 凭着马尾海军学校打下的机械知识和流利英语,黄汉基一进空军就被委以重任。当时美国援华航空队来华,带来了先进的战机和装备,可说明书、技术参数全是英文,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看着满纸洋文犯愁。黄汉基成了“及时雨”,白天跟着美军技师学习战机维护,晚上挑灯翻译手册,短短几个月就整理出一套中文操作指南,还手把手教战友认英文标识、学基础术语。 有一次,一架P-40战机执行任务归来后发动机故障,美军技师一时找不到问题所在,黄汉基凑上去,对照英文图纸逐部件检查,再用英语和技师沟通排查方向,最后发现是油路堵塞的小毛病,不到两小时就修好了。战友们都笑称他是“空军里的海军翻译官”,可黄汉基知道,在国难当头的日子里,多会一门手艺,就能多一架战机上天,多杀一个鬼子。 抗战胜利后,黄汉基又投身到解放战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人民这边,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负责空军后勤保障和技术培训。建国后,他被授予上校军衔,成了名副其实的“开国上校”,继续为新中国的空军建设添砖加瓦,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一代空军人才。 可荣耀背后,是几十年的骨肉分离。解放战争结束后,两岸隔海相望,音讯断绝,黄汉基和母亲、妹妹就这样断了联系。他曾无数次打听家人的消息,可每次都石沉大海,久而久之,他只能把思念藏在心底,以为这辈子都没机会再见到亲人。 1990年的那次重逢,来得猝不及防。当妹妹说出“母亲想看一看活着的你”时,黄汉基再也忍不住眼眶里的泪水。四十多年的牵挂、四十多年的等待,在这一刻化作无尽的酸楚。当时两岸民间往来刚有松动,1987年台湾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大陆也逐步放宽赴台申请,可像他这样的开国军人申请赴台,手续并不简单。 但黄汉基铁了心要去,他一遍遍准备材料,说明情况,不为别的,就为了满足老母亲的心愿,也为了弥补自己几十年的遗憾。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周折,他终于拿到了赴台通行证。当他踏上台湾的土地,见到满头白发、拄着拐杖的母亲时,母子俩相拥而泣,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母亲抚摸着他的脸,反复念叨:“活着就好,活着就好。” 这段跨越海峡的重逢,是时代的缩影,也是血脉亲情的见证。黄汉基的一生,从海军学员到空军骨干,从抗战救国到建设新中国,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节拍,而对家人的思念,始终是他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