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学发明新型合金,能突破低温限制!-200℃仍保记忆效应,作用巨大。 2

烈火科学风暴 2025-11-14 19:08:25

日本大学发明新型合金,能突破低温限制!-200℃仍保记忆效应,作用巨大。 2025年7月,日本东北大学大森敏弘团队研发的铜-铝-锰合金,实现了形状记忆合金领域的关键突破——即便在零下200℃的超低温环境中,仍能稳定保持形状记忆效应,打破了传统材料的应用瓶颈。 首先科普下形状记忆合金:这类材料具备“形变后复现初始形态”的特性,核心原理是温度变化引发的晶体结构相变。 低温时,合金呈马氏体相,结构易被外力改变,温度升高后,晶体结构转变为奥氏体相,材料会自发恢复原有形状。 目前广泛应用的镍钛合金,就是典型代表,常见于医疗支架、智能眼镜框等产品。 不过,传统镍钛合金存在明显短板:低温耐受性差。当温度降至零下几十度,其晶体相变过程会紊乱,形状记忆效应随之失效,无法满足极端低温场景的使用需求。 此次研发的铜-铝-锰合金,恰好攻克了这一难题。 它在零下200℃的极端条件下,晶体相变仍能有序进行,形状记忆功能不受影响。 森敏弘团队已从这种合金的基础上,制造出了机械热开关原型,在零下170℃环境中,可稳定运行,且无需外部电源驱动,结构紧凑,能适配多种复杂设备。 这一突破对航天领域意义重大。太空及深空探测环境温度极端:火星夜间温度低至零下80℃,木星卫星表面温度更是达零下180℃。 此前,航天器的热管理系统(如空间望远镜冷却装置、深空探测器温控模块)需依赖复杂的辅助设备。 而铜-铝-锰合金的应用,能简化系统结构、提升稳定性。 例如卫星的折叠式天线,传统镍钛合金在深空低温下,难以正常展开,新型合金,则可确保正常工作。 在氢能领域,该合金同样价值非凡。液氢的储存与运输需要维持在零下253℃的低温,如果隔热不当,导致热量渗入,会引发液氢汽化,造成损耗并带来安全隐患。 当前的绝热技术,要么体积庞大,要么成本高昂,而铜-铝-锰合金可通过精准调控热流,优化液氢储运的温控效率,降低能耗与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该合金的原料为铜、铝、锰——均为储量丰富、获取成本低的金属,相比依赖稀有金属的镍钛合金,供应链更稳定,商业化潜力更大。 随着技术成熟,该合金有望快速推向市场,应用在深空探测、卫星技术、氢能储运等领域。 信源:-40445158.html

0 阅读:47

猜你喜欢

烈火科学风暴

烈火科学风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