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到底有没有,控制了红军城90%区域?乌军第425突击团又一夜打穿,进入红军城市中心。还在城区中心广场升旗! 最近关于红军城的战局消息传得有点乱,一边说俄军已经控制了90%的区域,把乌军逼到了绝境;另一边又爆出来乌军第425突击团一夜之间打穿防线,冲到市中心广场升了旗,还重新占了市政府大楼。 这两种说法听着完全矛盾,到底哪句是真的?其实往战场深处扒一扒就会发现,比这两种说法更复杂的,是现在红军城那种“俄军里有乌军,乌军里有俄军”的胶着局面。 先说说俄军控制90%区域这个说法的来头。从10月中旬开始,俄军就一直在放风说在红军城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三方地图更新也显示,俄军确实拿下了铁路南边几乎所有区域,还越过铁路占了西北角的工业区,甚至把谢尔巴科夫卡定居点也攥在了手里。 更关键的是,俄军切断了M-30高速公路和格里希诺过来的两条主要补给线,从地理上把红军城给封锁了,当时还有外国雇佣兵说乌军撑不住要撤离,留下一千名士兵殿后掩护。 从这些信息看,俄军确实占了不小的便宜,尤其是火车站、行政大楼这些关键节点都被他们控制了,说控制了大部分区域好像也站得住脚。 可就在大家快信了这个说法的时候,乌军那边就传出了反击的消息,而且打得相当刁钻。 乌军第425突击团没跟俄军在正面硬拼,而是玩起了穿插战术。他们先用热成像无人机在500米高空慢慢扫,这种无人机夜里也能看清目标,俄军藏在建筑物里还是在街道上移动都能被揪出来。 发现安全通道后,他们就骑着摩托车、开着高速越野车,趁着夜色在街道里钻来钻去,专门挑俄军防守的缝隙往里插。这种打法跟之前乌军第72旅反坦克连的“无人机侦察+游击”战术很像,打起来灵活得很,俄军的重火力根本跟不上他们的节奏。 最让人意外的是,这支穿插部队真的摸到了红军城市中心,不仅重新控制了市政府大楼,还在中心广场升起了旗帜。不过别以为乌军这就夺回了市中心,他们刚把旗帜插好就赶紧分散隐蔽,钻进附近的建筑物和地下室里藏了起来。 为啥不敢大张旗鼓地守?因为周围几条街就有俄军的小型支撑点,双方的距离近到可能就隔几间屋子,稍微动静大一点就会引来炮火覆盖。 有战场消息说,现在红军城里的支撑点密密麻麻,俄军占着东边的居民楼,乌军可能就在西边的商铺里设岗,有时候一条街的两头分别架着双方的机枪,谁也不敢轻易过马路。 现在再回头看“俄军控制90%区域”的说法,就知道有多片面了。俄军确实控制了铁路以南、工业区这些大片区域,还有火车站这种交通枢纽,从面积上算可能真占了不小的比例,但城市战的控制从来不是看面积的。 红军城是座重工业城市,建筑物密集,地下室和废弃矿井四通八达,乌军藏在这些地方打游击,俄军就算占了街道也没法彻底清剿。 而且俄军虽然投了大量的FAB制导航空炸弹,10月13到19号这一周就投了372枚,把不少建筑炸成了废墟,但这种轰炸反而给乌军创造了更多隐蔽点,他们利用断壁残垣当掩体,跟俄军玩起了猫鼠游戏。 更关键的是,双方都在互相渗透,俄军从南边、东边往市中心推,乌军就从西边、北边往里面钻,整个城区早就搅成了一锅粥。俄军说控制了罗登斯克大部分地区,可乌军就在罗登斯克的高层住宅里藏着。 俄军占了米尔诺拉德的北部工业区,乌军的渗透小组又摸到了南郊的居民区。有第三方战场观察员说,现在红军城根本没法画清晰的战线,所谓的控制区其实就是一个个孤立的支撑点,剩下的全是灰色地带,谁也不能说完全掌控。 就连俄军自己的战报里也承认,西北工业区和北部私人住宅区还处于灰色地带,这些地方恰恰是乌军游击作战的好地方。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乌军能穿插到市中心升旗,为啥不趁机扩大战果?其实乌军也有自己的难处,他们的增援部队根本不敢贸然进城,只能在城外搞点小规模骚扰,想接应城里的部队都很难。 俄军虽然没能把乌军彻底赶出去,但从北、东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收紧了包围圈,就像一张大网慢慢勒紧,城里的乌军补给越来越困难,这次穿插升旗更像是一次提振士气的战术行动,而不是真正的反攻。 反观俄军,虽然投了大量炸弹、占了不少关键节点,但面对乌军的游击战术也头疼得很,每推进一条街都要付出不小的代价,想彻底控制整座城市还差得远。 说到底,红军城的战局就是俄乌战场的一个缩影,没有谁能轻易掌控全局。俄军说控制90%区域,大概率是算上了那些空旷的工业区和外围街道;乌军能穿插升旗,也只是利用战术优势达成的局部胜利。 现在的红军城,就像一个巨大的战场迷宫,俄军和乌军在里面互相纠缠,今天你占了这间屋,明天我又摸了那条街,所谓的控制区不过是暂时的占领,灰色地带才是这座城市的常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