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就上人民日报了!”贵州黔东南,一个仅出生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

拾九观人间 2025-11-14 15:25:01

“刚出生就上人民日报了!”贵州黔东南,一个仅出生28天的宝宝,竟然能听懂“敬礼”的指令。爸爸教了两遍“敬礼”的动作,结果爸爸喊了一声敬礼,宝宝抬手就做!网友:“这是咱们的英雄又回来了”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新手爸爸张先生和他刚满月的女儿。   张先生是名退伍军人,那天午后阳光正好,他抱着喝完奶的女儿在客厅哄睡,随口哼起部队里的军歌,唱到兴起时,习惯性地抬手敬了个礼,嘴里还念着“敬礼”。   让他意外的是,怀里的小家伙居然动了动胳膊,小拳头在半空挥了挥。   当时就是觉得好玩,想试试她能不能跟上,张先生回忆,他放慢了动作,先把自己的右手举到耳边,清晰地说“敬礼”,再轻轻抓起女儿的小手,帮她完成了一个标准动作。   放下手后,他又重复了一遍,这次女儿的小手刚被抬起,就自己在半空晃了晃。   当他第三次喊出“敬礼”时,奇迹发生了:女儿的右手慢慢往上抬,虽然摇摇晃晃,却准确停在了脸颊旁,手指还无意识地张了张。   旁边的妻子赶紧录下这段视频,几十秒里,张先生的笑声和女儿的咿呀声裹在一起,满是烟火气。    这段没有滤镜、没有剪辑的视频,被张先生随手发在了家庭群,又被亲戚转到社交平台,没想到一夜之间成了“顶流”。   人民日报转发后,16小时收获36.3万点赞,评论区里像开起了“育儿分享会”。   不过,最受关注的问题还是:28天的宝宝,真的能“听懂”敬礼吗?   儿童医院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王教授拿出一份2023年《中国儿童保健杂志》的研究报告解释:“宝宝肯定不懂‘敬礼’的含义,但这个动作背后有科学逻辑。”   她举例说,就像医生给新生儿做“拥抱反射”检查时,宝宝会本能张开手臂,这种条件反射是新生儿的本能。   张先生两次将“敬礼”的声音和抬手动作同步,让宝宝建立了简单的“声音-动作”关联,本质上和“听到奶瓶声就张嘴”是一个道理。    但这个宝宝的表现,恰恰证明了亲子互动的重要性。   王教授强调,0-3岁是大脑发育黄金期,真人的语言、动作互动,能让宝宝的听觉、视觉、运动神经快速联动,这种刺激比任何早教机都有效。    科学的解读揭开了“神奇”的面纱,却丝毫没减少这个动作的感染力。   评论区里,一句“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的留言,获得了十万多点赞。   张先生也没想到,自己的军旅习惯,会引发这样的共鸣。   他说,家里挂着退伍时的合影,妻子怀孕时就常给宝宝讲部队的故事,“可能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吧”。   如今,那段视频还在被不断转发,张先生的手机里存满了网友的祝福。   阳光依旧每天照进他家的客厅,宝宝的小手也越来越有力,只是再没像那天那样,精准地“敬礼”。   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那个晃晃悠悠的抬手动作,早已超越了动作本身。   它让我们看到,最好的育儿是顺其自然的陪伴,最深的家国情怀,是藏在柴米油盐里的代代相传。   而每个孩子的成长,就像这声稚嫩的“敬礼”,不必刻意强求,只需用心浇灌,就会在不经意间,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0 阅读:46
拾九观人间

拾九观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