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外宣布 2025年11月12日,印度宣布拿下挪威2.2亿美元大单,要造6艘高端化学品船!这笔订单看着光鲜,背后却藏着印度造船业的野望和尴尬。 高端化学品船不同于普通货船,技术门槛极高,该类船舶需配备数十至上百个独立液舱,既要耐受硫酸、甲醇等强腐蚀介质侵蚀,又需满足国际海事组织(IMO)最严格的防泄漏标准,全球具备建造能力的船厂极为有限。 印度此次能从韩国大宇、中国沪东中华等行业巨头手中抢单,表面看来具备一定竞争力。 但查阅挪威船东公司官网公告及印度商务部补充文件可见关键细节:这笔订单附加了“技术托管条款”——韩国现代重工将全程提供液舱设计图纸,德国劳氏船级社将派驻20人团队驻厂监造,甚至核心的耐腐蚀钢材也需从瑞典SSAB集团进口。 这种“组装式造船”模式在印度并非首次出现,2013年,印度为海军建造“加尔各答”级驱逐舰时,虽宣称其为“国产神盾舰”,但核心相控阵雷达采购自以色列,导弹系统源自俄罗斯,发动机则采用乌克兰产品。 该驱逐舰原计划4年完工,最终工期延长至8年,成本较初始预算上涨3倍。此次民用船订单,本质是将军工领域的组装模式应用于民用造船领域。 印度造船业的野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了,1981年印度政府推出“造船业升级计划”,目标是2000年跻身全球造船五强。 但40多年过去,全球市场份额始终在0.5%左右徘徊,连越南都比不上。反观中国,1999年市场份额还不到3%,2024年已经占到45%,光江苏南通一个市的造船产能就顶整个印度。 印度造船业的发展瓶颈可从印度造船协会2025年行业报告中找到答案。 数据显示,印度船厂平均造船周期为32个月,而中国船厂仅需18个月; 印度焊接合格率仅82%,韩国则能达到99.2%; 更关键的是,印度本土船用钢材自给率不足40%,高端钢材完全依赖进口,而中国宝武钢铁的船用钢已通过全球12家船级社认证,实现全产业链自主供应。 科钦造船厂的实际表现却暴露了诸多问题。2015年该船厂承接印度海军“维克兰特”号航母订单,号称“亚洲首艘国产航母”,但建造过程中多次停工,问题涵盖设计图纸出错、钢材供应中断、工人罢工维权等多个方面。 质量管控更是形同虚设,2018年航母下水时竟发现船底未安装螺旋桨,后续还查出30%的管线焊接存在渗漏风险。此外,船厂缺乏专业技术工人,核心岗位依赖临时外聘人员,仅焊工培训就延误工期18个月。 该航母直至2023年才正式服役,工期延误10年,成本超支达7倍,成为全球造船业效率低下的典型案例。 此次挪威订单的达成,实则存在三项易被忽视的特殊背景。 其一,欧洲能源危机后,挪威船东需快速扩充化学品运输船队,而中韩船厂订单排期已至2027年,印度由此获得机会; 其二,印度政府提供了高额政策支持,仅出口退税就占订单金额的12%,形成价格优势; 其三,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挪威试图通过该订单加强与印度的合作,以平衡中国在印度洋区域的影响力。 更关键的是,印度军工与民用造船领域的资源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印度每年国防预算的70%投入陆军与空军,造船业获得的资源占比极低。 科钦造船厂60%的产能被海军订单占用,民用订单仅能利用剩余产能承接。反观中国,军用造船技术对民用领域形成显著反哺,例如辽宁舰的焊接技术应用于LNG船建造,实现军民技术双向赋能。 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造船业陷入低迷,印度企业趁机收购了韩国一家中小型船厂,试图通过该方式引进核心技术。但受印度劳工法限制,韩国工程师难以正常开展工作,技术转移无法落地,该船厂仅运营3年便因持续亏损倒闭。 韩国造船协会分析师指出,“这一案例具有特殊性,印度若不解决产业链与生产效率问题,难以形成竞争力”。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内部报告显示,印度造船业整体落后中国至少15年,短期内无法对中国的行业地位构成威胁。日本媒体的评价则较为客观:“印度试图凭借单一订单实现造船业崛起,难度极大。” 印度造船业的发展困境,本质上是印度制造业发展模式的缩影。近年来,印度追求“跨越式发展”,试图绕过基础工业直接进军高端制造领域,导致产业结构呈现“空中楼阁”特征。 产业发展如同建筑施工,缺乏坚实基础支撑,难以建成稳固的高端产业体系。此次2.2亿美元订单,与其说是“崛起信号”,不如说是为印度造船业敲响了警钟:基础产业薄弱,再宏大的发展目标也难以实现。 据挪威船东内部消息显示,其已与中国船厂签订意向书,2027年起的新订单将重新交由中国承接。 对印度而言,若想实现造船业崛起,需从提升焊接合格率、缩短造船周期、构建本土产业链等基础环节发力,而非依赖单一订单制造“崛起假象”。 MCN双量进阶计划 信息来源:6+6艘,印度船厂接化学品运输船订单! 2025-11-12 14:45 澎湃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