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国脚徐亮爆了一个料。 他表示,据他看到的情况,目前国足很多年轻的球员,一结束比赛或者训练,就立马拉上球队队友打游戏,至于比赛赢了还是输了,对于他们来说其实都差不多。反正不影响他们工资奖金到账就行了。 徐亮最后也坦言,目前很多年轻球员没有了老一辈球员那种努力跟荣辱观。 这种代际间的职业素养差异,确实值得足球圈好好审视,毕竟竞技体育的核心离不开拼搏与荣誉感,年轻球员若是失去了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失败的敬畏,很难在赛场上有所突破。 而除了球员态度上的问题,当前国足还面临着一个实打实的难题——能堪大用的前锋寥寥无几。 徐亮对下届世预赛的前景并不乐观,甚至直言不看好国足能闯入18强赛,核心原因就是锋线人才的断层。 如今队里的核心前锋武磊大概率会在接下来的周期内退役,而张玉宁、韦世豪等稍显年轻的球员,其实也已经过了黄金上升期。 再看看国内的中超、中甲联赛,前锋线上几乎被外援全面占据,本土前锋根本得不到足够的实战锻炼机会,长此以往,国足自然难以找到能攻城掠地的锋线尖刀。 不过,对于徐亮提到的“老一辈球员更努力”这一说法,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 有人直言这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老一辈球员未必就比现在的年轻球员付出更多,本质上都是受限于某种环境。 这种争议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到底是年轻一代真的缺乏职业精神,还是有更深层的原因导致球员普遍缺乏拼搏动力,值得深入探讨。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的薪资争议。 目前国足球员的工资已经降到了日韩球员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关于“踢得差该不该拿高工资”的讨论从未停止。 球迷们分成了两派,一方觉得成绩不佳却拿着高薪不合理,应该按业绩论报酬; 另一方则认可运动员十几年训练的流血流汗,不能只凭比赛成绩否定所有付出。 徐亮也用公司员工的例子类比,认为没业绩该少拿钱,但也不能忽视训练中的付出。 而这一切争议的背后,是“铁饭碗”“大锅饭”式的制度遗留——薪资旱涝保收,缺乏与成绩、贡献挂钩的激励约束,这不仅是球员个人的问题,更涉及到领导层面的管理和社会层面的大环境。 除此之外,足协在青训投入上的不足,也让人才培养陷入断层,很多俱乐部没钱搞青训,只能依赖外援短期提升成绩,进一步挤压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 面对这些问题,各方也提出了不少解决思路。 在制度层面,足协已经表示要重新研究工资标准,未来可能会把比赛成绩、青训贡献等指标纳入薪资核算,部分地区也开始试点联赛表现与工资挂钩的机制。 对于足球领域的贪污受贿等乱象,有人提出要加大惩处力度,以严厉的制度约束净化环境。 在人才培养方面,有人建议调整选材方向,从贫困山区选拔青少年球员,因为他们往往有着更强的成名动力和改变命运的决心,让足球事业成为一种“雪中送炭”的扶贫项目; 更直接的建议是调整联赛的外援政策,减少外援的整体使用,尤其是前锋位置,干脆禁止使用外援,让本土前锋能获得更多实战机会,真正培养出自己的锋线力量。 尽管有这些解决方案的探讨,但徐亮对下届世预赛的悲观预判依然让人警醒。 锋线人才的断层不是短期内能弥补的,而球员职业态度的转变也需要制度和环境的共同引导。 甚至有网友发出了极端的调侃,建议国足退出亚足联,去南极洲和企鹅队比赛,这种看似玩笑的声音,背后其实是长期失望后的无奈。 回望2002年国足闯入世界杯十强赛的那段历史,当时队内前锋的进球贡献至今仍被人提及,对比当下的人才困境,更能看出改革的紧迫性。 无论是薪资制度的调整、外援政策的优化,还是青训体系的完善,每一步都需要实打实的推进,才能让中国足球真正走出低谷。 今天的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讨论,感兴趣的可以点击头像加关注,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我们下期见。

闲来无事
他们那一界也不怎么样,大哥别说二哥
phil
球员水平不够不该拿高新,你咋不说足协业绩那么差还占着茅坑不拉屎呢?
淘奖湖混混
还是继续用以前的三从一大,球员要通过体测才能拿到上岗证,而且当年体测要不少于两次,中超开赛前一次和中超半程结束后,过15天再测一次,让喜欢打游戏的球员把精历放在球技和体能上来,当然对一些体能困难户要另外规定,比如体能不行但有一技之长的可通过球技测试,如任意球直接射门,一对一一对二过人,控球出色,抢截能力位置感好等。[爱心][爱心][爱心]
用户10xxx92 回复 11-14 19:08
喜欢打游戏 混日子 这就需要领队管理了!都是成年人 不能专注比赛那就滚回家去天天打吧!反正国内球员水平都差不太多!
大荒
不是 这和以前有啥不一样 以前不也是酒吧夜啤酒 换了个场景罢了 有啥区别
宁静致远
当年为了培养国内守门员而禁止引外援,二十多年了也不见培养出一个亚洲级别的守门员
破浪の長風
体测,折返跑,这些必须过关。别到时候有心无力[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