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老中医认为,用药不能一味求寒,而要善于变通,他这样处理!中医用药讲究平衡,尤

飞翔说健康 2025-11-14 10:31:14

李可老中医认为,用药不能一味求寒,而要善于变通,他这样处理!中医用药讲究平衡,尤其在处理“苦寒”和“甘寒”这两类药性时,往往要考虑寒凉伤胃、滋腻碍运的问题。李可老中医在这方面的经验非常丰富,他善于变通、反佐、监制,使寒凉之品既能清热养阴,又不至于损伤脾胃,体现出“寒不伤阳、补不碍胃”的高妙功夫。苦寒药的主要问题是太直太猛,容易伤到脾胃。李可认为,用药不能一味求寒,而要善于变通。比如白虎汤里常用的知母,虽能清热泻火,但性滑且苦寒太重,小儿体质弱,用多了容易伤脾。因此他常改用芦根代替。芦根味甘性寒,却不那么苦烈,既能清热生津,又不伤胃气。这种替换看似小巧,实则体现出中医“寒热得中”的大智慧。还有一种叫“反佐”的方法,就是用一点温热药来制约苦寒的烈性。比如黄连极苦,清热解毒是好手,但苦寒太甚,容易把胃阳折伤。李可常在用黄连时,加上一点肉桂,让热药反佐寒药。肉桂辛热,能温中助阳,两者配在一起,一冷一热,相互平衡,不仅保留了清热解毒的力量,还防止苦寒伤胃。这种搭配在他治中毒性菌痢的案例中就用得非常巧妙。再者,炮制也是调和药性的一个重要手段。李可在临床上常用酒、姜汁等辛热之品来“监制”苦寒药,比如大黄、黄芩用白酒炮,黄连、黄柏用姜汁炒。酒能行药势、通血脉,姜汁能温中散寒,这样炮制过的苦寒药,不仅药力更柔和,也更容易被脾胃接受。在他治疗产后缺乳的病例中,就通过这种方法,用寒药而不伤胃气,反得良效。再来看“甘寒养阴不碍胃”。甘寒药常用于滋阴养液,比如六味地黄汤、知柏地黄汤等,但这类药滋腻偏重,容易碍胃、生痰。李可认为,甘寒虽好,也要有温助、要得其度。他常常在甘寒方中加入一些温药,使药性趋于平和。比如治疗血虚,他不用四物汤那样偏凉的方,而选当归补血汤,用黄芪配当归,以气生血;治阴虚时,他喜欢用附桂地黄汤,用附子、肉桂来温阳生阴。这种“甘寒兼温”的思路,既能养阴,又不让胃气受困。李可还常用“热药监制”的方法,让养阴的方子更合中气。例如他自制的黄芪保肺膏,在百合固金汤这样的滋阴方中,加了肉桂、姜汁,让药更能护阳运气,不至于太寒。他治红斑狼疮时,用玄参一百克这样的大剂量,也会加一点肉桂反佐,以防寒凉太过。这些调整,不是随意加减,而是处处考虑到“胃气为养生之本”。最后,就是炮制上的灵活巧思。在急性肾盂肾炎的治疗中,他用了知柏地黄汤加味,但见患者舌体胖大,说明脾胃虚弱、湿重,于是就让生地黄用酒浸,黄柏用姜汁炒。这样既能清热凉血,又不妨碍脾胃运化。这种小小的炮制变化,往往能让整个方子药效更稳、更安全。综观李可的经验,无论是苦寒还是甘寒,他都强调一个原则——寒凉之药必须“有制、有化”,滋阴之品要“得中、得运”。他从不拘泥成方,而是随证灵活调整,使药性既守中医理论,又贴合人体生理。苦不必太苦,寒不必太寒,养阴而不滞,清热而不折阳。这种灵活、平衡的思路,正是中医用药之精华,也是值得后学深思体悟的地方。

0 阅读:8
飞翔说健康

飞翔说健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