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最近的变化是真让人眼前一亮,原本以为治理这么多年能有改善就不错了,没想到实际去看看,水清亮得超出预期,鱼群回来了,连人都扎堆往湖边跑。 搁以前提起太湖,不少人会想起蓝藻泛滥的时候,水色发浑发绿,湖边还带着怪味,别说靠近散步,就连周边渔民都愁着鱼不好养。 可现在去太湖边走走,站在岸边能清楚看到水下摇曳的水草,湖水透着透亮的浅蓝,风吹过的时候,湖面波光粼粼,完全不是当年那副模样。 这背后全靠实打实的治理硬功夫,就说那艘叫 “太湖之星” 的清淤船,简直是湖上的 “移动工厂”,三船联动在水里就能完成清淤、除杂、固化一整套流程,不用占着陆地场地,效率还特别高。 从 2024 年 3 月开始,它要在五年内清掉近 29 平方公里湖区的 834 万立方米淤泥,相当于把梅梁湖的淤泥层整体削薄 5 厘米,这些淤泥要是堆起来,能填满 4000 多个标准泳池。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挖出来的淤泥也没浪费,经过处理压成泥饼,要么用来重塑湖边的生态湿地,种上芦苇、睡莲,要么拉去回填废弃矿坑,让荒山变绿,真正做到了变废为宝。 水质一好,水里的生灵自然就回来了。现在的太湖里,鱼群明显多了起来,以前少见的鱼虾又重现身影,连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都涨到了 3.08,从 “良好” 升到了 “优秀” 等级。 湖边的鸟类也多了不少,白鹤、黑脸琵鹭这些国家重点保护的鸟儿都能偶尔见到,382 种鸟类让太湖成了名副其实的 “鸟类天堂”。 这可不是凭空来的,水清了、水草丰茂了,鱼虾有了栖息地,鸟类有了觅食地,整个生态链慢慢恢复了活力,走在湖边经常能看到水鸟贴着湖面低飞,渔民捕鱼时网里的鱼又大又肥,这场景看着就舒心。 生态好了,人自然就愿意来了。时隔近 20 年,无锡和苏州之间的太湖游船又重新开起来了,游客们坐着船游湖,吹着湖风看两岸的绿树湿地,重温 “能不忆江南” 的感觉。 不光是外地游客,本地人也爱往湖边凑,周末的时候,环湖步道上全是散步、骑行的人,还有不少家庭带着孩子在湿地边观鸟、野餐。 今年的无锡马拉松更是吸引了 3.5 万名跑者,大家沿着湖边赛道奔跑,一路都是好风景。 人来了,周边的特产也跟着火了,金庭镇的青种枇杷去年总产量涨了 204%,总产值达到 4 亿元,来西山岛的游客一半都想着带点碧螺春、银杏这些特产回去,生态好带来的红利实实在在落到了老百姓手里。 更难得的是,现在的太湖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清淤治理让水质变好,水质改善让生态恢复,生态优美吸引游客前来,游客增多又带动了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而产业发展后,大家更重视保护这片好山水。 数据也不会骗人,2024 年太湖平均水质达到了 Ⅲ 类,是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 “良好” 湖泊标准,总磷浓度更是创下 2007 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这哪是简单的环境改善,分明是生态文明建设实打实的成果,让太湖重新变回了那个水清、鱼肥、景美的江南明珠。 说到底,太湖的变化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靠着科学的治理方案和长期的坚持换来的。 从清淤固泥到资源再利用,从控源截污到生态修复,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现在的太湖,不仅是周边居民的休闲宝地,更是生态治理的样板,这样的变化,比任何期待都让人惊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