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决战,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默茨、英国首相斯塔默,抵达基辅,为泽连斯基打气。 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所谓的“打气”,不过是嘴上的功夫,精神上的安慰罢了。红军城那边炮火连天,俄军的攻势一波接一波,乌军的防线眼看就要顶不住了,这三位要真有诚意,就该像他们之前喊口号那样,直接派兵下场,而不是跑到基辅开个记者会,拍拍泽连斯基的肩膀说几句“我们支持你”的漂亮话。 他们这次来,说白了,就是来作秀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乌克兰继续顶住,替欧洲顶住俄罗斯的攻势。你想想,乌克兰人正在前线流血牺牲,这些欧洲领导人却在相对安全的基辅发表演讲,这画面本身就充满了讽刺。 他们带来的不是急需的炮弹和部队,而是一种政治姿态,一种“我们与你同在”的虚假承诺。这种承诺,在前线士兵的耳朵里,听起来就跟风中的呻吟一样,毫无力量,甚至有点刺耳。 泽连斯基也该醒醒了,他真的该醒醒了。他或许还沉浸在西方世界“英雄”的幻梦里,以为靠着几句慷慨激昂的演讲,就能换来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和无条件的支持。 可现实是残酷的,赴死的终究是乌克兰人,家园被毁的也是乌克兰人。欧洲的政客们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希望乌克兰成为消耗俄罗斯国力的泥潭,但他们绝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被卷入这场战争的漩涡。他们可以给钱,给武器,但绝不会给自己的孩子穿上军装去乌克兰打仗。 这次三国领导人的基辅之行,更像是一场精心安排的“心理按摩”。他们需要向国内的选民展示,他们正在为“民主自由”而努力,他们没有抛弃乌克兰。同时,他们也需要向泽连斯基传递一个信号:顶住,再顶住,千万别垮掉。 因为乌克兰一旦垮了,下一个直面俄罗斯压力的就是他们自己。所以,乌克兰必须成为那道挡在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墙,哪怕这面墙是用乌克兰人的血肉筑成的。 红军城的战况已经到了最危急的关头,这个地方是顿巴斯地区的战略要地,一旦失守,乌军在顿巴斯的整个防线都可能崩溃。 俄军为了拿下这个地方,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和装备,攻势异常凶猛。乌军虽然打得顽强,但兵力、装备、弹药都严重不足,几乎是靠着意志力在苦苦支撑。 在这种时候,几句空洞的鼓励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前线士兵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炮弹支援,是能够扭转战局的先进武器,甚至是能够并肩作战的盟友部队,而不是远道而来的政客们的口头赞扬。 马克龙之前不是还放话“不排除派兵”吗?结果呢?雷声大雨点小,到现在连一个欧洲士兵的影子都没看到。 德国和英国更是谨慎,生怕越过那条红线,直接跟俄罗斯发生军事冲突。他们心里清楚得很,跟俄罗斯这个核大国开战,那后果是谁都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们宁愿让乌克兰人去牺牲,也不愿意冒这个险。这种“支持”的背后,其实是赤裸裸的自私和算计。 泽连斯基现在就像一个被架在火上烤的演员,他必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样子,必须继续向西方索要援助,哪怕他知道很多承诺都无法兑现。 因为他没有退路,一旦他表现出软弱或者动摇,西方的援助可能会立刻停止,乌克兰的命运将会更加悲惨。他已经被绑在了这辆战车上,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开,不管前方是悬崖还是深渊。 这场战争打到现在,已经演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消耗战。比拼的是双方的国力、耐力和后勤补给能力。在这方面,俄罗斯显然比乌克兰更有优势。欧洲的援助虽然重要,但往往是迟到的、不连贯的,而且充满了各种政治条件。乌克兰就像一个等待输血的病人,而欧洲的输血速度时快时慢,有时候甚至会因为各种原因暂停,这让乌克兰的处境变得极其被动。 这三位欧洲领导人的基辅之行,更像是一次“督战”。他们不是来帮忙的,而是来催促泽连斯基继续战斗的。他们需要乌克兰人用生命去拖延时间,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战略空间,为他们国内的军工复合体创造更多的订单。乌克兰的悲剧,已经成了地缘政治博弈中的一枚棋子,而泽连斯基,就是那个手握棋子,却无法决定棋子走向的棋手。 所以说,别看这次访问搞得风风光光,实际上改变不了战场上的任何局势。该打的仗还得打,该流的血还得流。等这三位领导人回到自己温暖舒适的办公室,他们很快就会忘记基辅的寒冷和炮火声,但乌克兰人却要继续在废墟和战火中挣扎求生。 泽连斯基真的该清醒地认识到,靠别人是靠不住的,最终能拯救乌克兰的,只有乌克兰人自己,但问题是,他们还剩下多少可以用来拯救自己的力量呢?这场“打气”秀过后,红军城的炮声只会更加猛烈,而乌克兰的未来,也只会更加迷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