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日本专家抛弃日本,涌入中国,表面看为了赚钱,实则另有目的! 上海理工大学的光电实验室里,藤岛昭正带着团队调试新到的设备。这个曾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执教三十余年的诺奖级学者,2021 年举家搬到上海,如今已是实验室的核心技术顾问。 这样的场景,近几年在中国越来越常见。 打开日本总务省 2024 年发布的《海外人才流动报告》,一组数据很直观。近五年,来华工作的日本专业技术人才年均增长 18%,2023 年总人数已经突破 4.2 万。 这些人里,60% 集中在高端制造、生物医药、养老服务、环保科技四大领域,不乏从丰田、索尼、三菱等巨头跳槽来的资深专家。 外界第一反应大多是 “为了赚钱”,这话不算错。中国企业给日本专家开出的薪资,确实比日本同岗位高出 20%-30%。 像新能源领域的资深工程师,年薪普遍能到 80-120 万人民币,再加上项目奖金和股权激励,收入吸引力很足。 但要是以为这就是全部,那就把事儿想浅了。 日本专家扎堆来中国,实则藏着更深的考量。先看日本国内的情况,近十年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速仅 1.2%。很多老牌企业为了压缩成本,砍了不少前沿项目,不少专家手里的研究课题要么中断,要么只能小打小闹。 索尼前光电技术主管中村修二就说过,在日本做研发,预算卡得死,审批流程能拖半年,想落地个新技术比登天还难。 反观中国,2023 年的研发投入就达 3.8 万亿元,占 GDP 的 2.55%,比日本高出 0.3 个百分点。 国家级实验室、企业研发中心遍地开花,只要是有前景的项目,资金、设备、场地都能快速到位。 藤岛昭正的团队研发新型光电传感器,中国企业二话不说投了 2000 万,还配齐了全球顶尖的无尘车间和检测设备。这在日本,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支持力度。 丰田前研发工程师佐藤健,在日本一直做燃油车技术,眼看行业走向没落,2022 年来华加入一家新势力车企。 他主导的固态电池研发项目,不到两年就推出量产样品,现在已经配套到新款车型上,月销量轻松破万。 这种 “研发即落地,落地即盈利” 的节奏,让他直言 “找到了职业第二春”。 有人担心这会带来技术安全风险,其实大可不必。中国的背景审查机制不是走过场。外国专家入职前,要提供近三年的工作履历、项目清单,还要通过公安部门的涉外安全审查。 工作中实行 “权限分级管理”,非核心岗位的专家根本接触不到核心代码、关键配方。 藤岛昭正的团队负责的是光电材料的应用测试,核心的芯片设计和算法研发,全程由中方团队独立完成。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华的日本专家中,仅有 3.2% 能接触到受限级技术,而且全程有中方人员协同监督。 九成以上的日本专家都在非核心领域工作,核心技术始终牢牢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说到底,日本专家涌入中国,是市场选择和个人发展需求的双重结果。表面看是为了更高的收入,实则是为了摆脱国内的发展困境,实现自身的技术抱负。 中国有足够的资金、广阔的市场、开放的研发环境,能让他们的才华有用武之地。 而对中国来说,这也是一场双赢。我们吸纳了优质人才,借鉴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模式,加速了相关产业的升级;日本专家则找到了更好的发展平台,实现了职业价值。 这种人才流动,是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综合实力提升的直接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