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早已警示我们,开发远东是一个巨大的陷阱,不仅会带来无数的麻烦,甚至可能让我们付出沉重代价! 想要收回远东最好的方式就是保持现状! 2025 年 10 月数据显示,中欧班列前 8 个月累计开行量同比下滑 1.9%,集装箱发送量跌幅达 5.2%。 同期东通道虽累计通行 4144 列,但对俄直达线路占比同比下降 8%,部分回程班列空箱率升至 35%,数据反差直指远东物流链路的薄弱。 9 月 5 日第十届东方经济论坛上,普京强调远东发展是 “21 世纪国家优先事项”,承诺未来十年 40-50 万亿卢布固定资产投资。 但论坛闭幕后的实地调研显示,西伯利亚大铁路改造项目仍处停滞状态,俄交通部披露的最新进度仅完成 38%,较 2024 年承诺的 50% 目标差距明显。 跨境物流的现实障碍在 10 月愈发凸显。 满洲里口岸虽通过 “数字口岸” 系统将通关效率提升 10%,但俄方对接环节仍存在断层。 10 月中旬一列 “大同 — 谢利亚季诺” 班列,在俄境内因换装设备短缺滞留 7 天,而此类情况三季度已发生 19 起。 人口问题的恶化速度超出预期。 《远东崛起:长期被低估的区域》报告 9 月指出,该地区 2025 年上半年人口外流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 22%。 俄乌冲突后的军事动员导致基建从业者缺口扩大至 12 万人,哈巴罗夫斯克中俄产业园多个配套项目因用工不足延期。 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仍在冲击市场信心。 9 月京举行的报告发布会透露,某中资企业在远东的农产品加工项目,获批 6 个月后被要求追加环保配套投资,成本激增 40%。 黑瞎子岛联合开发虽被提及为标志性项目,但截至 10 月仍未出台具体法治保障细则。 俄方的发展模式尚未突破资源依赖。 俄总理米舒斯京在论坛期间重申 “中国缺什么俄卖什么”,而远东 GDP 从 4 万亿升至 11 万亿卢布的增长中,能源出口占比仍达 68%。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数据显示,中俄远东合作中资源类项目占比超 70%,深加工项目不足 15%。 物流监管加码让贸易成本持续上升。 2025 年三季度,俄方对中欧班列的查验时长较上半年增加 3 天,被扣货物数量增至 1800 余箱。 二连浩特口岸统计显示,对俄线路综合物流成本较东南亚线路高出 27%,企业转向意愿增强。 资本流向已清晰反映市场判断。 10 月国内东北振兴重点项目签约金额达 2100 亿元,同比增长 32%。 同期远东地区中资新增投资同比下降 19%,更多企业选择参与东南亚产业园建设,规避政策与基建风险。 俄方虽提出 “未来型经济” 与北极开发战略,但现实条件难以支撑。 海参崴的航运节点规划因缺乏冷链设施,生鲜出口业务无法落地。 莫斯科国立大学调研显示,远东高科技产业人才缺口达 90%,科创规划沦为空谈。 保持现状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这不是否定合作,而是对风险的清醒认知。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指出,远东合作需先解决政策稳定与基建配套,否则投入难以见效。 国际合作的本质是互利与可靠。 当前远东开发的诸多障碍,并非短期能够克服。 资本转向更稳定的市场,正是对自身利益的有效保护。 与其在不确定性中消耗资源,不如在稳健布局中夯实基础。 远东开发的陷阱,早已被数据与现实反复印证。 信源:前三季度多领域数据出炉,经济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多“新”动能——北青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