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02 20:40:55

几百亿斤粮食说不要就不要了?数万名官兵和农民辛苦开垦半个世纪,能养活一亿人的中国粮仓 “北大仓”,为何要“退耕还荒”?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万官兵带着农具扎进荒原,零下三四十度的天刨冻土、挖沟渠,冻土硬得能磕崩锄头,大伙儿呼出的白气转眼成霜,硬是凭着“向荒原要粮食”的狠劲,把沼泽遍布、荒草没腰的“北大荒”,改成了年产百亿斤粮食的“北大仓”。 那时候全国粮食紧张,这里的每一粒米都金贵,每年的收成能养活一亿人,说是“救命仓”一点不夸张,那些开垦时磨破的胶鞋、冻裂的双手,都是刻在黑土地上的功劳。 可谁也没想到,连着种了几十年,最先扛不住的是这片曾被捧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黑土地,农业专家早就发现,北大荒的黑土像块吸饱了养分的“海绵”,攥一把能挤出油来,保水保肥的本事一绝,可这“海绵”经不住常年连轴转的折腾。 友谊分公司的老农技员算过账,开垦初期黑土有机质含量能到10%,地里的蚯蚓一翻土能滚出半截,现在有些地块扒开表层土,有机质只剩3%,硬得跟板砖似的,蚯蚓都难觅踪迹。 更揪心的是水土流失,下雨时表层土顺着垄沟往下淌,一年能冲掉半厘米厚,要知道这黑土可不是地里长出来的,每生成一厘米得花200到400年,现在流失的速度比形成快了几百倍,照这架势,再过几十年,黑土就得变成“破皮黄”,露出底下的黄土母质,到时候可就真的寸草不生了。 中科院的研究员后来算过一笔更细的账,整个东北黑土区的耕层有机质含量比开垦前降了近三分之二,北部黑土区从8%到10%跌到3%到5%,南部更惨,直接从4%到6%降到1.5%到3%,已经有3%的耕地彻底没了腐殖质层,就像人没了保护层。 有机质一降,粮食产量就跟着掉,专家发现土壤有机质每下降1个百分点,作物产量就得降低13%到20%。 为了保住产量,农户只能往地里堆化肥,可化肥这东西像“止痛药”,治标不治本,用量越来越大,利用率却越来越低,最后不仅把土壤弄得又酸又板结,多余的化肥顺着雨水流进江河,还污染了水源,形成了“越瘦越喂,越喂越瘦”的死循环。 黑土扛不住的同时,当年为了种地挖掉的湿地也开始“报复”,北大荒本来是三江平原的核心湿地带,沼泽连片像大地的“肾脏”,能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可开垦不到40年,三江平原的沼泽面积就少了八成,东北平原整体沼泽减少近六成。没了湿地这个“缓冲器”,麻烦就来了:雨季没地方存水,洪水一冲就是大片农田;旱季没水可渗,地里干得裂口子。 五九七农场就遇过这情况,2021年整整54天没有效降水,农场大部分地块旱得冒烟,可离挠力河湿地近的第四管理区,降水量硬是比别处高不少,这才知道湿地不光是鸟的家,还是庄稼的“天然水库”。 更别说那些消失的生灵,以前丹顶鹤、东方白鹳常在沼泽里筑巢,后来耕地越扩越远,这些珍稀鸟类差点没了踪影,连水里的鱼都少了大半。 这时候才琢磨过来,“北大仓”的饭碗,根本端在黑土和湿地手里,要是把这俩根基毁了,别说养活一亿人,将来可能连自己都喂不饱。 于是“退耕还荒”不是真要把良田丢了,而是给土地“休养生息”的机会。挠力河那片湿地保护区早在2014年就开始试点,到2021年总共退耕还湿18万余亩,光是大兴农场区段就退了4万多亩,没想到效果来得这么快:以前浑浊的河水变清了,芦苇、千屈菜又长了起来,消失多年的丹顶鹤、东方白鹳开始频繁亮相,2021年还发现了“鸟类大熊猫”震旦鸦雀营巢,2022年甚至冒出个新昆虫物种,直接取名叫挠力河耗姬蜂。 救护站这几年救了200多只野生动物,光2023年就救了44只,以前得自费筹建的救治点,现在成了全省的野生动物收容站,连模拟丹顶鹤栖息地的“沁园”微湿地都建起来了。 而且这“退”不是瞎退,是带着技术含量的“科学休养”,中科院的团队研究出了门道,轻度退化的湿地就让它自己长,重度的就帮着修水文廊道、种本土植物,比如红卫管理站种的芦苇、鸢尾,既能固土又能当药材,一举两得。 黑土地这边更有讲究,八五三分公司搞起了标准化种植,技术员拿着土壤检测表上门,连播种深度都标在尺子上,还推广秸秆还田,有数据说连续16年秸秆还田,严重退化的黑土有机碳能从4.2g/kg涨到12.1g/kg,再过20年就能把肥力养回来大半。 现在挠力河保护区的0—30厘米土壤里,光有机碳就存了1.6亿吨,碳汇价值能到67亿到85亿元,生态账和经济账都算得过来。 说到底,当年垦荒是为了“吃饱饭”,现在退耕是为了“长久吃饱饭”,那些退下去的耕地,看似少了眼前的收成,实则是给黑土留了喘息的机会,给湿地补了复原的时间。 就像八五三农场的种植户说的,以前是凭老经验跟土地抢粮,现在是靠新技术跟时间保地,毕竟这黑土地是上万年才攒下的家当,不是咱们这代人能随便造的,现在退一步,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还能靠着这片“北大仓”,稳稳端住手里的饭碗。

0 阅读:77

猜你喜欢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