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命来讹人?”浙江杭州,一七旬老人和家人到西湖游玩,在家人买票期间,老人独自坐

盘盘鸭 2025-09-17 11:50:22

“拿命来讹人?”浙江杭州,一七旬老人和家人到西湖游玩,在家人买票期间,老人独自坐在景区石凳休息,可没成想老人突然失去平衡,重重摔在地上,最终不幸去世! 谁料事后家属以石凳的防护不到位为由,要求景区赔偿77万! 可景区却认为事发地不属于核心游览区,而且老人摔倒和无人陪同有关,所以拒绝了赔偿!于是家属将景区告上法院,法院最终这样判了!网友:想钱想疯了?   2025年,杭州市西湖区法院的法槌落下时,老人家属攥紧了手里的医疗账单,账单上35万余元的费用明细皱成了一团。“驳回原告全部诉讼请求”; 法官的话清晰地回荡在法庭里,这场因七旬老人西湖游玩时意外摔倒引发的索赔案,终究以景区无责画上句点。 没人否认老人离世的惋惜,可当“77万索赔”遇上“景区常规石凳”,争论的核心早已不止是一场意外,更是安全责任与个人疏忽的边界之争。   2024年3月24日的西湖景区入口,春阳刚透过云层洒在游步道上,72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跟在家人身后慢慢走。家人围着售票窗口商量买票时,老人揉了揉发酸的脖子; 她三年前查出过颈椎退行性病变,医生反复叮嘱“避免突然转头、起身要慢”。“您先找个石凳歇着,我们买完票就来接您。” 儿子说完,便转身扎进了排队的人群。老人点点头,顺着游步道往前走,很快看到一张青灰色石凳; 石凳旁立着一块巴掌大的提示牌,写着“老人休憩建议家属陪同”,她没太在意,慢慢坐下,靠在石凳靠背上午休。   十几分钟后,巡逻的安保员老周正沿着游步道巡查,突然听到“咚”的一声闷响。 他回头一看,只见老人从石凳上向后仰倒,后脑勺磕在地面的青石板上。老周快步跑过去,发现老人已经说不出话,右手还保持着揉脖子的姿势。 他一边用对讲机呼叫同事联系家属,一边蹲下来轻轻托住老人的头部,避免二次伤害。 五分钟后,家人匆匆赶来,慌乱中忘了拿老人的常备药,还是老周提醒“先送医院,我帮你们收好东西”,才让救护车顺利出发。   医院的诊断结果让家属措手不及: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需要立刻手术。 术后第五天,老人看似恢复良好,家人便办理了出院,可回家后没几天,老人就开始胸闷气短,再次送医时,被查出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医生说,颈椎受伤引发的应激反应,加重了老人本就脆弱的心脏负担。从3月底到5月初,老人一直在ICU和普通病房间辗转,35万治疗费花光了家里的积蓄,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她。   “要是石凳有防护栏,老人就不会摔得这么重!”料理完后事,家属找到西湖景区管理处,提出77万赔偿,包括医疗费、丧葬费和精神损失费。 他们认为,石凳背靠游步道斜坡,没有加装扶手或防护垫,属于“安全设施不到位”。 可景区拿出的证据,让家属的理由站不住脚:景区石凳是按照《公园设计规范》建设的,高度45厘米、宽度60厘米,靠背倾斜角度15度,完全符合国家标准; 事发地虽不是核心游览区,但每20分钟就有安保巡逻,老周的巡查记录和对讲机通话录音,都能证明景区尽到了安全保障义务。   协商无果后,家属将景区告上法院,索赔金额降至28万。庭审时,法官特意去现场勘查,还调看了事发时的监控录像。 慢放画面显示,老人摔倒前曾突然转头看向右侧的游船,身体失去平衡后向后仰倒——这与她颈椎旧疾的病史相吻合。 法官还注意到,石凳旁的提示牌虽小,但位置显眼,而家属在买票时,曾有工作人员提醒“老人单独休息有风险,建议留个人陪同”,可家人当时觉得“就几分钟,没事”,最终酿成悲剧。   最终,法院认定:景区的石凳设施符合规范,已履行安全提示和巡逻义务;老人摔倒主要因自身颈椎旧疾和突然转头的动作,且家属未履行陪同看护责任,因此驳回家属全部诉求。 判决生效后,家属没有上诉,只是儿子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想想,要是当时我陪在妈身边,或许就不会这样了。”   如今,西湖景区在入口处增设了“老人陪同提示岗”,还配备了可租赁的便携折叠椅,椅背上印着“建议家属陪同使用”的字样。 而那张引发争议的石凳旁,多了一块稍大的提示牌,上面除了原有内容,还加了一行“有基础疾病者请谨慎久坐”。 这场索赔案虽已落幕,却留下了更值得深思的问题:安全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景区尽到保障义务的同时,个人和家属更该绷紧“自我防护”的弦; 毕竟,比起事后争论赔偿,提前规避风险,才是对生命最好的敬畏。 信源:老人西湖景区石凳歇脚后仰摔落 家属索赔28万 2025-09-13 15:06·看看新闻

0 阅读:0
盘盘鸭

盘盘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