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团大战一度让委员长非常震惊,据说他一度无语,这其实很正常,如果民国军事的行情就是一个势力有几十个团就已经可以争霸天下。 1940年的重庆,那会儿还是战时首都,天天被日本飞机轰炸,人心惶惶。就在8月底,几封电报十万火急地送到了蒋介石的案头。发报人,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 电报内容,是八路军在华北大破袭的战报。当蒋介石的目光扫到“参战兵力105个团”这个数字时,据说他整个人都僵住了,拿着电报的手都有点抖,反复看了好几遍,然后一言不发,把身边的人都遣走了,自个儿坐了半天。 这反应,是不是有点夸张?一个见惯了大风大浪的军事强人,怎么就被一个数字给镇住了? 举两个例子,1929年蒋桂战争,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多猛,号称百团大军,结果老蒋用自己的48个嫡系团就把他们给办了。第二年,更厉害的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能坐镇华北,跟蒋介石掰手腕,靠的是啥?就是手里那70多个团的晋绥军。 在那个年代,几十个团,就是一方霸主的入门券。而现在,一份来自他一直瞧不上、严防死守的八路军的战报,轻描淡写地告诉他,我们这次出动了105个团。 这个数字,彻底击穿了蒋介石的认知天花板。 要知道,三年前,国共合作抗日,国民政府给八路军的官方编制是啥?三个师,六个旅,十二个团,满打满算4.5万人。这才过去几年?怎么就从12个团,变魔术一样变出105个团了?这还没算上那些没参加这次行动的部队。 蒋介石的震惊,根子就在这儿。他怕的不是一场战役的胜负,而是共产党这种匪夷所思的“造兵”能力。这完全超出了他用传统军事思维能理解的范畴。 国民党的军队,靠的是编制、粮饷、军械,这些都是中央政府往下发的。说白了,蒋介石是用“减法”在控制军队,尤其是杂牌军。今天让你去打硬仗,消耗掉几个师;明天克扣你的军饷,让你养不起兵。这是他“削藩”的老套路了。 所以,蒋介石的沉默,是一种混杂着惊惧、疑惑和无力的复杂情绪。他意识到,他过去所有限制共产党的手段,可能都失效了。他想用一个笼子把老虎关起来,结果老虎在笼子里自己学会了繁殖,还生出了一百多只小老虎。 更有意思的是他接下来的操作。 1940年9月4日,蒋介石做了两件截然相反的事。 第一件,他签发了一封嘉奖电,公开表扬八路军:“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这话说得冠冕堂皇,作为全国抗战的领袖,他必须得这个姿态。毕竟,八路军打的确实是日本人,而且这场战役的战略目标,是切断日军的正太铁路,保卫晋南的中条山。那里可是有他26个师的中央军,八路军客观上是帮了他的大忙。 但就在同一天,他又给宣传部门下了一道密令:“即日起所有报刊禁用‘百团大战’字样,改称‘华北出击’”。 一手发糖嘉奖,一手舆论封口。这就是蒋介石当时极度矛盾和两难的心态。 这场大战的国际影响也很大。美国《华盛顿邮报》说,“华北惊雷打破中国战场沉寂”,并且预言“中共将成为战后关键力量”。日本人更是被打懵了,华北方面军承认遭受了“日中战争以来最大损失”,把这次作战称为“挖心战”。 所以,蒋介石的震惊和无语,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他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牌棋手,一直按照既定的规则和逻辑在下棋,突然发现对手根本不按套路出牌。对手的棋子不仅能吃掉你的子,还能在棋盘上自己生出更多的棋子,这棋还怎么下? 百团大战本身,八路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后来硬攻关家垴,让刘伯承元帅都检讨说是“自伤元气”。但从战略层面看,毛泽东的看法更深远,他发电报给彭德怀,说这一仗打得好,振奋了全国人心,问还能不能再组织一两次。 一个着眼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个着眼于人心的向背和力量的消长。 一年后,日军集中兵力猛攻中条山,国民党军一败涂地,损失惨重,史称“中条山惨败”。而此时的华北,那些曾经让蒋介石震惊不已的“百团”星火,早已散布在广阔的敌后根据地,形成了燎原之势。
772团副团长王近山未经请示就伏击日军。战后他带着缴获的香烟找旅长陈赓请罪,避重
【4评论】【2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