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毛主席和周总理大吵一架,随后毛主席反问一句:“你吃了吗?“就让周总理瞬间沉默……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1年,中国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带来的粮食危机席卷全国,饥饿成了人们生活的常态,那一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比1957年减少了四分之一以上,农村的田地里几乎见不到绿色,街头巷尾,饿瘦的人影随处可见,许多地方,百姓靠吃树皮、野菜、甚至草根维生,人们的日常,不是想着怎么吃好,而是怎么活下去。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最高领导层做出了一个决定:从他们自己开始,带头“过紧日子”,不是象征性地减一点粮,而是实打实地执行低于普通干部的口粮定量,毛泽东将自己的粮食配额减到每月24斤,比一个成年男性基本需求还低好几斤,他不吃肉、不喝茶,连油水也几乎不沾,厨房里的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时间他的饭菜极为简单,常常是一碗稀饭配几根咸菜,他对伙食的要求,并不是偶尔“节约一点”,而是从根本上拒绝任何“多吃一口”的可能。 周恩来也一样,他的伙食定额是24.3元,不仅比机关食堂的标准低,还比毛泽东还少一点,他身体本就虚弱,却始终坚持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他经常加班到深夜,批阅文件、调度粮食,身边工作人员多次劝他稍微改善饮食,他都一一婉拒,甚至他在地方调研时,地方干部想方设法为他准备了几样素菜,已经是当地最好的款待,他却坚持去公社食堂,和老百姓一起吃饭。 那次他到了河北邯郸,看到初春的树木光秃秃,连一个嫩芽都没有,他问身边的干部树叶去哪了,对方支支吾吾,不愿明说,正当此时,一个正在放羊的小女孩天真地说了一句:“羊能上树吗?”这句童言无忌,比任何报告都真实,周恩来当场明白了:树叶,是被饥饿的人们吃掉了。 在公社食堂,他趁人不注意掀开锅盖,锅里只有一层稀薄的玉米糊糊,他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盛了一碗,和社员一起吃完了这顿饭,这顿饭让他真正触摸到人民生活的底线,回到北京后,他第一时间向毛泽东汇报农村的真实情况。 而毛泽东此时的身体状况也不容乐观,长期营养不良,他的脸开始浮肿,手指按压在腿上,皮肤久久弹不回来,这是典型的水肿反应,医生检查后,建议他补充蛋白质和油脂,他却摆摆手,说:“现在全国浮肿的人那么多,怎么能让我一个人吃得好?”哪怕是厨房师傅偷偷在他菜里滴几滴香油,他也会严厉批评,认为这是浪费,他甚至一次次嘱咐厨房:“多余的油、肉,拿去分给卫士和工作人员,” 真正让人动容的,是中南海里那种近乎“苛刻”的节俭,一次,炊事员用榆钱和玉米面蒸窝头,又用扫帚菜配麸皮做了一道菜,想让饭菜稍微有点味道,毛泽东吃得满头大汗,却一句怨言没有,即使有一次有人好心炖了一只鸡,把油撇得干干净净,混在青菜里给他补补营养,他尝了一口就放下筷子,吩咐把这道汤分给卫士。 这些都不是突发奇想的“苦行”,而是长期坚持的生活方式,他们不是在“作秀”,而是用这种方式,维系一种信念: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刻,不能让人民觉得领导人高高在上、独善其身,因为一旦人民失去信任,再好的政策也难以推行。 然而,正是这种以身作则的节俭,也引发了内部的一些矛盾和争议,毛泽东的身体越来越差,这让周恩来无比担忧,他多次向毛泽东提出,希望他稍微改善饮食,哪怕吃一点点肉,补充一些营养,也好保持精力,以应对繁重的工作,但毛泽东始终坚持原则,他认为,自己是国家的带头人,不能在这种时候“先吃好”,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给全国干部树立标杆。 这场关于“吃肉”的不同意见,并没有谁对谁错,它背后,其实是两位领导人对国家、对人民的不同思考方式,周恩来看重现实,认为领导人必须保重身体,才能继续承担重任;毛泽东更在意象征意义,认为带头受苦是政治信号,是一种群众路线的延伸,他们都没有妥协,但也都没有动摇对彼此的信任,表面是一次生活习惯的分歧,实则藏着深深的相互尊重与共同理念。 就在人们以为他们会一直坚持这种“滴水不漏”的节约策略时,1962年的春节,人民大会堂突然飘出了红烧肉的香气,那一天,周恩来主持了一场特殊的宴会,招待了四千多名参与核武器研发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这不是一场普通的聚餐,而是国家在最艰难时刻,对知识分子的最大尊重,那些年每日只能吃窝窝头的科研人员,坐在人民大会堂,吃着肥而不腻的红烧肉,很多人当场落泪,没人责怪他们吃得好,因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 信息来源:凤凰网——观点1+1:毛泽东60年代7个月不吃肉让哪些人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