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K新闻网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

1936年7月,红二方面军进入松潘草地,没有吃的,贺龙突然提出钓鱼吃,众人差点惊掉下巴。 “古有姜太公钓鱼,今有红军钓鱼。”贺龙幽默地说道。红二方面军踏入松潘草地时,饥饿已如影随形。部队所携带的粮食早已在长途跋涉中耗尽,附近能挖的野菜也被战士们翻了个底朝天,最后甚至连皮带都被战士们煮来充饥。 那些皮带煮了又煮,依旧硬邦邦的,战士们咬得腮帮子生疼,却只能艰难咽下这难以下肚的“食物”。此时的战士们,一个个面黄肌瘦,脚步虚浮,每走一步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面对如此绝境,寻找食物成了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当贺龙提出钓鱼的想法时,战士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满脸都是疑惑和不解。放眼望去,四周是茫茫无际的草地,除了一片片沼泽和枯黄的野草,哪里有鱼的影子?贺龙却像心里藏着一幅精准的地图,胸有成竹地说道:“这草地的鱼肥得很呐,藏民因为信仰不吃鱼,可咱红军能吃。” 原来,松潘草地看似荒芜,实则河流纵横交错,水系十分发达。由于当地藏民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从不捕鱼,所以河里的鱼群十分丰富。贺龙深知这一点,他早就把周围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只见他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枚别针,放在嘴里用力一咬,别针瞬间弯成了鱼钩的形状。接着,他熟练地找来一根马尾毛当作鱼线,又从附近折了一根细长的树枝当作钓竿。他的双手如同灵巧的工匠,不一会儿,一套简易而实用的渔具就制作完成了。从他那熟练的动作可以看出,他心里恐怕早就盘算好了这一招。 当晚,炊事员炖出鱼汤,香气弥漫营地,伤病员们捧着碗,热泪盈眶。这是多日来第一顿像样的食物。然而,当警卫员端汤给贺龙时,他却摆摆手:“先紧着伤员,我还不饿。”身边的战士清楚,他同样几天未进一粒粮。 钓鱼迅速成为全军行动。贺龙命令铁匠赶制鱼钩,战士们拆枪杆作钓竿,嘎曲河畔一时布满垂钓的红军。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食物危机,更提振了士气。有战士回忆:“一条鱼下肚,腿都有劲了,又能多走十里路。”然而,钓鱼途中也曾遇险。一次藏兵突袭,子弹呼啸而过,警卫员急劝贺龙撤离。他却稳坐河边,淡定道:“几条游鱼,拖不走渔翁。” 击退敌人,他才收竿,带回一串战利品8。贺龙的渔具。简陋的鱼线、车盘、诱饵袋,如今陈列在贺龙纪念馆,无声诉说着那段绝境求生的历史。 长征的奇迹,从来不是天赐,而是智慧与意志的结晶。贺龙率军钓鱼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生存传奇,更彰显了共产党人在绝境中的创造力与牺牲精神。 信息来源: 湖南频道丨《名场面!贺龙在长征路上率全军将士钓鱼》 文|何夕 编辑|史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