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3月,由原马家军骑五军改编的解放军骑兵7师一部发动叛乱,王震对师长韩有文说:“韩师长,你的部队叛变了,叛变和捣乱是没有前途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的西北戈壁滩上,一场特殊的较量正在上演,钢铁制成的装甲车碾过黄沙,与奔驰的战马迎面相遇,马蹄扬起的尘土还未落地,装甲车顶的机枪已经喷出火舌,这一幕,宣告着一个旧时代的终结。 这支被击溃的骑兵,来自曾经叱咤西北的"青马"家族,他们的故事要从骑五军说起,1937年9月,马步青组建了这支以回族和撒拉族为主的骑兵部队,购置了精良装备,在河州一带盘踞,马步青没想到,这支令他引以为傲的部队,最终会落入弟弟马步芳的掌控。 1942年,蒋介石下令骑五军调往青海,马步芳抓住机会,以"公务繁忙"为由放弃82军军长职务,让儿子马继援接任,随后,他又施压让马步青"主动"交出骑五军军长之位,接任者是两兄弟的侄子马呈祥,表面上是两边都认可的人选,实则更倾向于马步芳。 马呈祥出身显赫,从昆仑中学毕业后进入军官教导团深造,这个由他外祖父马麒创办的军事学堂,实际是马家军培养亲信的基地,毕业后,马呈祥凭借与马步芳的姻亲关系快速升迁,还获得了黄埔军校第十一期的文凭。 1945年初,失去军权的马步青黯然退居河州,骑五军则被调往新疆,划归新疆警备司令部管辖,从宋希濂到陶峙岳,历任警备司令都试图掌控这支部队,但马家军的影响始终根深蒂固。 1949年,革命浪潮席卷西北,当兰州、西宁相继解放后,马呈祥看清形势,带着亲信和细软离开新疆,骑五军随即跟随陶峙岳起义,改编为解放军第22兵团骑兵第七师,原骑五军副军长韩有文接任师长,开启了这支部队的转型之路。 然而,改编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固守旧思想的军官,对失去特权心怀不满,他们暗中串联,等待时机,1949年9月,一场始于哈密的叛乱迅速蔓延,叛军趁乱洗劫银行,残害政工干部,甚至将人绑在马后拖行致死。 面对严峻形势,新疆军区调来了战车团平叛,这支装备了45辆装甲车的部队,是朱德总司令特意从东北调来的,他们在戈壁滩上展开追剿,用现代化武器打破了马家军引以为豪的骑兵战术。 最惨烈的战斗发生在伊吾,战斗英雄胡青山率领百余人死守孤城,面对内外勾结的威胁,他们靠着地道网络连通各个阵地,连伤员都要爬上城墙投掷手榴弹,这场持续四十天的围城战,成为了新旧力量较量的缩影。 装甲车的胜利并未完全平息叛乱,1950年3月,一场更大规模的叛变在新疆北部爆发,骑七师第20团突然调转枪口,沿阜康、奇台一线烧杀掳掠,这支刚换上解放军军装的部队,暴露出马家军难以根除的顽固思想。 第五战车团再次出击,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展开追击,叛军仍用老套路围攻装甲车,子弹打在钢板上如同击打铁砧,战车的机枪火力则像切割机,将冲锋的马队整片扫倒,二十多天的追剿战,让叛军付出了惨重代价。 幸存的六百余名叛军逃向北疆,投奔了悍匪乌斯满,这位在美国领事馆支持下的匪首,妄图夺取巴里坤基地,切断哈密至迪化的交通线,叛军的气焰一度嚣张到极点。 与此同时,青海方向的马家军余部也在兴风作浪,1951年4月,原骑八旅旅长马英发动"四二叛乱",围攻湟源县的土改工作队,这些亡命徒还强迫当地青壮年带马参战,抗命者便遭纵火迫害。 更令人心惊的是,一些投降的马家军高官潜伏在西宁城内,计划在湟光电影院安放炸药,趁解放军开会时实施暗杀,幸亏82军参谋长马文鼎及时揭发,这个阴谋才被粉碎,公安部门从主谋赵遂家中,搜出了马继援逃亡时留下的金条和密信。 在北疆,形势愈发严峻,原骑七师第20团的叛军裹挟着2511名官兵,携带大量武器弹药向西逃窜,他们与当地土匪合流后,兵力一度超过两千人。 新任师长韩有文临危受命,带领一连战士日夜追击,在库米什山口,他追上了叛军主力,通过政治争取和军事压制,一些被蒙蔽的士兵逐渐放下武器,最终,这场叛乱以173名顽固分子阵亡、其余投降告终。 乌斯满的结局则是伏法,这个流窜西北十余年的马家军余孽,在1951年被彻底剿灭,至此,从青海到新疆,马家军的影响力被连根拔起。 回望这段历史,马家军的覆灭绝非偶然,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装甲车能击溃马队,为什么曾经俯首称臣的牧民敢痛骂他们是土匪,他们更看不清,历史的车轮早已碾过旧式军阀的时代。 经过整编和教育,骑七师最终融入了人民军队的队伍,那些响彻戈壁的马蹄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装甲车的轰鸣,这不仅是武器的更迭,更是一个旧势力在新时代中的必然凋零。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缺钢筋就砸监狱,誓要开荒60万亩!;人民网——新疆,王震的荣耀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