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0年,朱元璋下令抄了陈家,8岁的陈子善站出来,对着朱元璋怒吼道:“我祖父为你挡了九箭,父亲为了大明战死沙场,你为何还要抄我陈家!”朱元璋看着他,脸上带着寒意回复道:“我没诛你九族,你就应该很感谢了!” 明朝初年有位将领陈德,出身贫寒,在朱元璋起兵第二年就投奔麾下。 这人身材魁梧作战勇猛,一开始只当了个管万把人的小官。 在能人扎堆的义军队伍里,陈德的军事才能不算顶拔尖,可他能七年里从小军官升到元帅,靠的是朱元璋最看重的东西——死心塌地的忠诚。 那时候打天下乱得很,每占个城池就得找可靠人守着。 交给墙头草说不定背后捅刀,交给陈德这类人朱元璋才能安心往前打。 后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死磕,老朱的破渔船撞上人家大战船吃了大亏。 陈友谅的兵把朱元璋坐船围得铁桶似的,眼看要完蛋。 陈德突然带兵杀出条血路,硬把朱元璋从鬼门关拽回来。 陈友谅气红了眼,命令弓箭手往朱元璋方向猛射。 陈德二话不说挡在前面,九支箭扎进肉里竟没伤着要害。 这份救命恩情让朱元璋记了一辈子。明朝开国后封他当临江侯,爵位能传子孙。 陈德又给新朝廷卖命十年,直到洪武十一年伤病缠身才咽气。 儿子陈镛接了侯爷位置,打仗的本事比他爹差得远。 吃场败仗后缩回家里不吭声,要是安分守己当个富贵闲人,凭着爹救过皇帝的功劳,陈家富贵能传几代人。 可惜他没管住手脚,掺和进胡惟庸的案子里。 朱元璋收拾胡惟庸那会儿眼里可揉不得沙子。 管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开国元勋,沾上谋反嫌疑统统不留情面。 1390年锦衣卫抄陈家时,八岁的陈子善冲出来吼:“我爷给你挡过九箭!我爹为大明战死沙场!凭什么抄我家!”朱元璋冷着脸丢下话:“没灭你九族就算开恩!” 这事在史书上不过几行字,《明史》夸陈德"皆有功",后世人看着却像出活脱脱的卸磨杀驴。 帝王心思和百姓想的不一样,朱元璋眼里功臣后代和谋反沾边,那就是悬在龙椅旁的刀子。 陈家的兴衰好比昙花,开得灿烂败得突然。 有句老话说得透,树越高大越招风。功臣之家显赫时人人捧着,栽跟头时墙倒众人推。 现如今陈氏家族后人散居安徽凤阳、江苏高邮多地 。2018年南京明城墙博物馆开馆,展柜里陈德鄱阳湖血战的盔甲复制品静静躺着。 游客常围着看那九个箭孔位置,唏嘘声就没断过。 2023年《国家人文历史》登过篇深度考据,史学家戴海斌在文章里点得明白:“朱元璋对陈德是真感激,但皇权跟前私人恩情轻如纸。 胡惟庸案牵连三万余人,陈镛踩进这滩浑水,十个陈德也救不了全家。” 研究明史的学者跑遍档案馆找线索,发现陈德救驾那年冬天,朱元璋特批给他老家送过二十车粮。 后头抄家清单更透着讽刺,除了御赐的宝剑盔甲,陈家库房还没当地县官家底厚实。 当时老百姓私下传顺口溜:挡箭不如会躲箭,救驾不如不犯驾。 去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学生做田野调查,找到凤阳陈氏后人陈建国。 他在镇上开五金店,玻璃柜底下压着泛黄族谱复印件。 提起祖上往事直摇头:“老辈人说祖宅门槛三道痕,是锦衣卫抄家时砍的。老祖宗拼命挣的富贵啊,一道圣旨就成灰。”说话时手指摩挲着族谱上陈德的名字,铺子外头车来车往,扬起的灰落在玻璃上。 有人去翻过陈德家乡的地方志,宣德年间补记的几行小字看得人心里发酸。 说是陈子善发配路上被老兵搭救,隐姓埋名活到七十多,临终叮嘱儿孙“种地莫当官”。 信息来源: 《明史·陈德传》 戴海斌学术论文《明代开国功臣家族兴衰考》 《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11月刊专题报道《鄱阳湖遗甲:功臣陈德的救驾与悲歌》 南京明城墙博物馆常设展览"开国勋迹"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