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全面来袭,中国经济大转型已经正式开始。一夜之间,整个中国都在减产,光伏减产、水泥减产、钢铁减产、猪肉减产、汽车减产。持续了30年的产能大扩张正式宣告结束,而反内卷则被拔高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翻天覆地的大变局呢?答案是,国内外的大环境都不允许我们继续卷下去了。这场变革迅速在全国铺开,光伏行业的龙头企业率先宣布,集体将产量削减三成,试图遏制过剩的势头。紧随其后,中国水泥协会发布文件,明确要求行业停止低价恶性竞争,推进行业健康发展。河北唐山,作为钢铁重镇,也传出消息,计划对钢铁产能实施三成的限制,步伐坚定。甚至连猪肉养殖和汽车制造的头部企业,也纷纷表态,将主动压缩生产规模,避免市场进一步饱和。这些动作传递出一个清晰信号:过去三十年那种靠盲目扩张、拼低价抢市场的粗放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场以质量为核心的新供给侧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回想2015年,国家曾对钢铁、水泥等行业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去产能,涉及数万亿经济规模,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轨迹。如今,十年过去,新的变革再次来临。这次的核心目标,是打破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内卷”怪圈。为什么国家如此迫切地要反内卷?答案在于,国内外环境已经不允许我们继续在低效竞争的泥潭里挣扎。先看国际市场。凭借低成本和完备的产业链,中国商品在全球市场极具竞争力,价格往往只有他国产品的几分之一。这对国外消费者是好事,但对其他国家的产业却是巨大冲击。他们的政府自然不会坐视不管,贸易保护措施应运而生。2024年,中国贸易顺差预计高达一万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但这种增长不可能无止境,迟早会触碰其他国家的底线。更重要的是,我们用低价商品补贴国外消费者,实际上是在消耗国内资源。这种模式,长远看,真的值得吗?再看国内情况。很多人觉得,企业打价格战,商品价格降了,老百姓能省钱,这是好事。比如,原本十块钱的商品,现在降到五块钱,省下的钱能让生活轻松点。这种想法很朴实,谁不希望东西更便宜呢?但便宜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代价。企业打价格战,钱从哪来?只能从别处挤出来。首先,研发没钱了。企业把资金全砸在低价竞争上,哪还有余力搞技术创新?其次,产品质量下降。为了压低成本,企业不得不用更便宜的材料,甚至偷工减料。最近某品牌充电宝事故就是例子,长期用低价电芯,最终导致安全问题,近五十万台产品被召回。最后,企业为了保利润,只好裁员降薪。原本两人干的活,现在一人干;原本六点下班,现在九点才走。员工被压榨,生活更艰难。这三重挤压,带来恶性循环。愿意搞研发的企业越来越少,市场被低价低质产品充斥,劣币驱逐良币。这些低质产品难以外销,造成国内产能过剩。996成为常态,裁员降薪让大家不敢花钱,消费市场萎靡,经济陷入低谷。这样的内卷,对谁有好处?企业没利润,员工没收入,市场没活力,最终是三输局面。因此,国家下决心整顿。官方明确提出,要有序退出“落后产能”,也就是那些技术老旧、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生产。比如一些老旧的钢铁厂和水泥厂,早已不符合环保和升级要求,必须限制甚至关停。还有地方为了政绩,重复建项目,搞保护主义,导致资源浪费,这些也该被清理。更离谱的是,有些企业面对技术升级要求,不是改造设备,而是新建工厂,假装升级,实则加剧过剩。这种行为,必须整顿。反内卷,不是要限制所有产业,而是要砍掉低效、低质的部分,反对恶性竞争、重复建设、低价劣质商品,以及不合理的加班文化。对于能稳就业、提收入、有创新的高端产业,国家从不限制,反而鼓励发展。比如生物技术、AI芯片、无人机、量子计算等领域,我们的产能还远远不够,必须加大投入。把淘汰落后产能的资源,投入到这些高科技领域,才是中国经济未来的方向。这场变革,不仅是调整,更是一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