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

朝史暮今天下事 2025-11-14 16:53:26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她是怎么跑来的?   别真以为中国对难民不管不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越南战争那阵,咱们一口气接了约26万越南难民,这数字在当时全世界都算多的。   这些难民被安置在广西、云南的84个华侨农场,政府不光给房子、发口粮,看病上学的事儿也一并安排了。   但和这位乌克兰大姐想的不一样,咱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养闲人——广西侨港镇的难民,跟着本地人学开米粉店、做手工艺品;云南橡胶农场里,他们跟着工人师傅学种橡胶。   联合国难民署2007年的报告都夸过,说中国这安置模式值得全球学。   到2000年代中期,这些难民的收入基本赶上本地人了,不少人还把越南的种地本事用到广西甘蔗田,让那儿的产量比旁边高出一大截。   咱们中国人的逻辑向来是"教你挣钱的本事",不是"让你坐吃山空",这和老祖宗传下来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早就刻在骨子里了。   而这个难民心心念念的德国福利,其实是另一套路数。   德国联邦移民与难民局2024年的数据显示,单身难民每个月至少能领354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2700块,够应付日常吃喝住了。   要是拖家带口,补助还按人头加,一个孩子每月多给240欧元,连房租都是政府直接打给房东,难民一分钱不用掏。   这大方背后,是德国每年上千亿欧元的投入,但这福利也养出了不少"懒人"——德国联邦统计局说,2023年乌克兰难民里,只有23%的人在工作,很多人拿到钱就懒得动了。   这位大姐把这当成天经地义,却没想想德国高福利是靠啥撑着的——普通德国打工人个税动不动就30%以上。可中国的税收和社保体系,压根就不支持"不干活白拿钱"这事儿。   说到这儿,更关键的问题来了:中国接收难民的规矩特别严,她到底是怎么出现在中国的?   咱们认定难民有套明确流程,得先向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办公室递申请,再由中国政府审核,一套下来平均要半年到一年。   联合国难民署2024年的报告里写着,现在中国境内正规认定的难民就几千人,大多是长期滞留的缅甸、索马里人,乌克兰难民没几个。这说明她十有八九不是走正规难民渠道进来的。   中国移民管理局的数据能说明问题,2024年查到的非法滞留外国人里,32%都是拿着旅游签证进来,到期了赖着不走,还有18%是用商务签证偷偷打工。   这位大姐很可能就是拿短期签证混进来的,发现没法像在德国那样躺平领钱,就气鼓鼓拍了吐槽视频。   其实,就算外国人在中国真遇到难处,也不是没人管,但咱们的原则是"救急不救穷"。   就说2023年上海,就帮过一个滞留的乌克兰留学生,管了15天的吃住和基本医疗,转头就帮他联系大使馆办回国手续,没打算一直养着他。   这和咱们的低保政策一个道理——就算是中国人,想领低保也得符合"没力气干活、没收入来源"这些硬条件,现在各地还在推"低保渐退",就是鼓励有本事干活的人出去挣钱。   这位乌克兰大姐大概没搞懂,咱们的社保体系,是给辛苦纳税的中国人兜底的,不是给全世界人准备的免费午餐。   网友们生气,说白了就是气"这人太没规矩"。中国本来就不是移民国家,也不是高福利国家,社会资源的每一分都连着咱们老百姓的日子。   当年接越南难民时,中国刚改革开放没几年,自己日子都紧巴巴的,还肯拿出土地粮食安置,核心是那些难民愿意靠自己双手吃饭。   可现在这位大姐,带着"不干活就该有钱"的想法来,既不守中国的规矩,又不尊重咱们的生存逻辑,能不招人烦吗?   至于她到底怎么进来的,可能得等移民管理部门查清楚才知道,但有件事很明白:想在中国安稳待着,就得守这儿的规矩——要么凭力气挣钱,要么走正规渠道申请救助,想靠"难民"身份混吃混喝,门儿都没有。

0 阅读:0

猜你喜欢

朝史暮今天下事

朝史暮今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