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歌不行,太轻了,压不住我这电影。” 冯小刚听完李健哼的小样,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这话说得,够直接,也够伤人。大导演亲自上门邀歌,本以为是才子遇伯乐,结果一开口,就差点把天聊死。 李健也倔。 没跟你掰扯什么艺术理论,就一句:“我就这一首,这就是我的全部感受。” 潜台词是:爱要不要。 冯小刚黑着脸走了。 回去听了一堆备选,一首比一首磅礴,一首比一首悲怆。可怪事儿来了,他满脑子都是李健那个“轻飘飘”的旋律。 像魔音贯耳,怎么都甩不掉。 他估计那几天一直在琢磨,啥叫“压得住”? 一部电影,已经把观众的心揉碎了,撕烂了,你最后再用一首更重的歌,把人往绝望里死劲推一把? 那不叫共情,那叫补刀。 人经历完一场巨大的灾难和悲伤,最需要的,不是有人陪你一起哭,而是一只手,把你从情绪的废墟里,轻轻拉起来。 告诉你,该往前走了。 想明白这个,冯小刚屁颠屁颠又跑去找李健。 这次,脸上全是服气。 真正牛逼的人,从来不是永远正确,而是有那种“我前两天确实想岔了”的坦然。 后来,电影结尾那首歌一响起来,多少人哭着走出影院,嘴里哼的却是它。 它没有让你更悲伤,它是在告诉你: 哭完了,该回家了。 有时候,最厉害的不是千钧之力,而是那一口温柔的,能让你重新喘上来的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