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么跑来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中国早在 1982 年就加入了难民地位公约,法律层面确实允许申请难民地位的外国人在甄别期间凭临时身份证明停留,被认定为难民后也能合法居留。但这和 “接收难民” 是两码事,中国从未实行过大规模难民安置政策,更没有设立类似欧洲国家的难民福利体系。 反观这位乌克兰女性口中的德国,作为高福利国家,对难民的保障确实详尽,刚抵达的难民会获得每月几百欧元的生活补贴,覆盖住宿、饮食等基本需求,不用工作也能维持生计。 可她忘了,德国的高福利背后是本国公民数十年的税收积累,而中国的福利体系始终遵循 “劳动创造价值” 的核心逻辑。 在中国,不管是本地人还是外国人,想要获得收入都得靠双手打拼。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规定写得明明白白,外国人在中国就业必须申领就业证,擅自就业会被公安机关处罚,用人单位也会面临罚款。 这不是针对某个国家的人,而是一视同仁的规则。中国的普通老百姓,哪个不是靠着朝九晚五的工作养家糊口?工地里的工人、写字楼里的白领、街头的小商贩,大家都是用劳动换取报酬,没人能不劳而获。 更让人费解的是她的入境身份,中国对外国人入境有着严格的签证管理,旅游签、商务签、学生签各有明确规定, 包含 “难民福利” 这一项。她大概率是通过旅游签或商务签进入中国的,却抱着享受难民福利的心态,本质上已经违背了入境时的承诺。 按照《外国人在中国就业管理规定》,如果她没有取得就业证就想工作,属于非法就业,一旦被查处,不仅会被没收非法所得,还可能被取消居留资格、遣送出境。而如果她根本没打算工作,只是想坐享其成,那更是找错了地方。 有人拿人道主义说事儿,可人道主义不等于免费午餐。88 年前,法国人饶家驹在上海创立安全区,为 30 万中国难民提供庇护,那段东方 “诺亚方舟” 的历史,证明了中国从不缺乏人道主义精神。但这种精神从来不是无底线的纵容,而是基于相互尊重的帮助。 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靠的是几代人的辛勤付出。老一辈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出粮食;改革开放后,无数劳动者加班加点,才有了如今的经济成就。“劳动最光荣” 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大家尊重靠双手吃饭的人,但绝不接受坐享其成的索取。 那就再说说她口中 “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 的真相,德国的难民福利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有严格的前提条件:难民必须在德国登记备案,接受身份甄别,并且需要参与语言培训和就业辅导,并非永久 “躺平”。 而且近年来,随着难民数量激增,德国的福利政策也在收紧,补贴标准有所下降,还出现了不少社会问题。这位女性只看到了福利的表面,却忽略了背后的规则和代价,更不该把这种片面的认知搬到中国来。 网络上的骂声或许有些激烈,但背后反映的是朴素的公平观,中国从来不是难民收容国,也没有义务为外国公民提供福利保障。我们欢迎遵守中国法律、愿意通过劳动创造价值的外国人,但绝不接受打着 “避难” 旗号的索取者。 这位乌克兰女性的经历,也给大家提了个醒:每个国家的国情和规则都不同,来到一个国家,首先要学会尊重这里的法律和文化,而不是抱着 “理所当然” 的心态索取。 说到底,“不工作就没钱拿” 不是中国的 “苛刻”,而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规则。德国的高福利只是个例,而且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和历史背景,不能照搬照抄。中国的规则简单而公平:你付出劳动,就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如果你不想工作,没人有义务养你。这位乌克兰女性的吐槽,本质上是对不同国家规则的误解,也是对劳动价值的不尊重。 网络热议过后,更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规范外国人在华居留管理,对于那些逾期滞留、非法就业的外国人,相关部门应该加强查处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同时,也需要明确难民申请的流程和标准,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能通过合法渠道获得庇护。 而作为普通人,我们既要保持人道主义的包容,也要坚守公平正义的底线,不纵容不劳而获的行为。 中国欢迎朋友,但不欢迎投机者和索取者。想要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就要遵守这里的规则,用劳动换取生活,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