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担心中国能打败日本,担心的是打败日本之后,中国又开始发善心了! 几千年来,华夏大地上的文明传承中,向来有着对失败者宽容以待的传统,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古代的族群相处中,也延续到了近代的国际交往里。其中,与日本之间的往来互动,留下了诸多值得关注的历史片段和现实表现。 早在唐朝时期,日本派出的遣唐使跨越海洋来到中国,想要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当时的中国没有设置任何阻碍,把自己的制度规范、文字体系等核心内容毫无保留地分享出去,让这些远道而来的学习者满载而归,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成为那段历史的鲜明印记。 时间来到近代,1894 年爆发的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旅顺后,制造了持续四天三夜的大规模屠杀。这场暴行造成两万多名中国平民遇难,最后只留下三十六人负责处理尸体。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军还通过收买西方媒体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的残暴行径,当时就有外媒批评这种行为是 “披着文明外衣的野蛮做法”。同一时期,日本还趁机侵占了台湾,将其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晚清大臣左宗棠曾对日本的民族特性有过精准描述,提到其注重表面礼节却缺乏大义,畏惧强权却不感念恩德。后来的历史发展,不断印证着这一观察。 二战落幕,身为战胜国的中国,本有资格向日本索取巨额战争赔款。依当时估值,此笔款项数目惊人,若能获取,定能为战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但考虑到日本普通民众也受到战争影响,中国最终放弃了赔款要求,还将所有日本战俘全部释放,为他们提供了回国所需的粮食和路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敞开市场大门,面向日本开放。在此期间,日本家电、汽车等产品得以大量涌入,为日本经济快速恢复活力提供了有力助益。 然而,这些善意并未换来对等的回应。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日本的历史教科书多次被修改,原本的 “侵略中国” 被改成 “进入中国”,南京大屠杀的遇难人数被不断缩减,甚至有版本直接否认这一历史事件。 据统计,截至近年,这样的修改已经发生了十几次,目的就是让年轻一代逐渐淡忘侵略历史。 与此同时,日本多位政要频频参拜靖国神社,这座神社里供奉着包括东条英机、松井石根在内的十四名二战甲级战犯,这些人都是当年侵略战争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 在其任内,安倍晋三公然六次参拜靖国神社,此等行径严重伤害国际情感。同时,他对国内右翼势力的抬头持放任之态,为地区和平稳定埋下隐患。 2024 年 9 月 3 日,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九周年纪念日,乌克兰驻日大使竟然也前往靖国神社参拜,将其美化为 “瞻仰烈士”,这一行为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 近年日本的军事动作也愈发频繁,2023 年其军费突破六万亿日元,较上一年增长两成,创下历史新高,还计划在五年内将军费提升至 GDP 的百分之二。 自卫队规模持续扩充,如今人数已达二十六万之众。新组建的“水陆机动团”,虽名义未明,但实质上已然具备海军陆战队之功能,其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在钓鱼岛问题上,日本行径猖獗。频繁派遣船只擅闯相关海域,还与他国联合举行军事演习。且多次罔顾事实,宣称钓鱼岛为其“固有领土”,妄图染指我国领土主权。 这些跨越千年的往来互动、历史事件与现实动态,共同构成了观察两国关系的重要视角,也让人们对如何处理未来可能出现的局面,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