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里写王莽,那真是没给好脸色。说他“色取仁而行违”,骂他“滔天虐民,穷凶极恶”,字字像扎人的刺。说班固在《汉书》里贬抑王莽,一点不假,只是这贬抑里,藏着汉朝士大夫的一股子气。 王莽没篡位前,那可是出了名的“道德模范”。自己穿粗布衣服,把俸禄分给穷人,老娘生病,大臣们去探望,出来迎接的是他穿布裙的老婆,大臣们还以为是佣人。那会儿谁不说王莽好?连班固的老爹班彪,早年都觉得王莽是块料。 可等王莽把汉朝的国号改成“新”,班家的态度就变了。班固他爷爷班稚是汉朝的官,王莽上台后把班稚贬了职,爷爷憋了口气没处撒;他爹班彪写《王命论》,特意说“刘氏承尧之祚,历数永永”,就是不承认王莽的新朝。到了班固写《汉书》,直接把王莽扔进“列传”最后一卷,跟乱臣贼子排一块儿,连个“纪”都不给。 《汉书》里写王莽的“坏”,那是往细里写。他毒死汉平帝,班固写“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连下毒的时间、用的酒都记明白;他改钱币、改地名,折腾得百姓没法活,班固写“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活生生一幅惨景。可对王莽早年的“好”,班固也没全抹掉,只是加了句“匿情求名”,意思是装出来的。 有人说班固不公平,王莽搞的“土地公有”“禁止买卖奴婢”,在当时算先进想法,怎么就成了“虐民”?可班固不管这些,他是汉朝的臣子,老爹爷爷都受汉朝的恩,在他眼里,王莽就是抢了刘家天下的贼。贼做得再好,也是贼。 更有意思的是,班固写王莽的结局,说他被商人杜吴杀死,脑袋被割下来当球踢,舌头被人割着吃了。这写法狠是狠,可透着股解气——就像街坊邻居看着恶霸被收拾,忍不住喊两声好。 其实《汉书》里的王莽,更像个“靶子”。班固通过骂王莽,告诉天下人:谁要是敢篡汉朝的位,就是这个下场。他写王莽“折节力行以要名誉”,不就是说“伪君子没好报”?写王莽“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不就是说“逆天行事必遭报应”? 说到底,史书从来不是冷冰冰的账本,写史的人心里都揣着秤。班固的秤,一头挑着刘家的恩,一头挑着士大夫的义,王莽站在秤上,自然轻不了。《汉书》贬抑王莽,不光是班固的意思,更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看法——汉朝虽然亡了,可在士大夫心里,刘家的天下,比王莽的新朝金贵多了。 读《汉书》里的王莽,就像看一面镜子,照出的不光是王莽的嘴脸,还有写史人的立场。毕竟,哪有绝对客观的史书?写史的人,早把自己的爱恨藏进字里了。王莽传说 王莽新朝 王莽新政 王莽王朝 王莽追封国君 王莽货币 刘秀
《汉书》里写王莽,那真是没给好脸色。说他“色取仁而行违”,骂他“滔天虐民,穷凶极
张允文化历史
2025-11-14 11:49:4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