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要求澳大利亚表态,战时是否愿出兵台海,澳当局的回应斩钉截铁。 “若台海爆发冲突,澳大利亚是否愿出兵?2022年3月的时候,时任澳大利亚国防部长的彼得·达顿还敢说一句“向台湾提供军火”。 更早之前,彼得·达顿还表示澳大利亚会“直接派兵”,其态度的软化显而易见。 可短短三年时间,再被问到同样的问题,他却换成了“地区争端得优先用外交解决”的说辞。 这种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没人会真觉得是他突然懂了道理,说到底都是现实摆在哪儿,由不得他不低头。 要理解澳大利亚的转变,得先摸清楚这个国家的家底。 澳大利亚本质上就是个“资源出口商”,国土上挖出来的铁矿石、炼出来的煤炭,还有农场里种的粮食、养的牛羊,往外卖就是全国经济的命脉。 而在这些资源的买家名单里,中国常年稳坐第一把交椅,这种买卖关系比所谓的同盟条约实在多了,毕竟真金白银的交易才最能绑定利益。 2024年的中澳贸易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两国贸易额直接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占到了澳大利亚全年外贸总额的近三分之一。 单看澳大利亚最赚钱的几样硬货,铁矿石和煤炭的出口量里,有四分之一都要靠中国市场消化。 换句话说,澳大利亚每赚三笔外贸收入,就有一笔来自中国;挖出来的铁矿石,四船里就有一船要运到中国的港口。 这种深度绑定的关系,早就把澳大利亚的经济和中国市场拴在了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澳大利亚的政客们再清楚不过。 2020年的那场贸易摩擦,澳大利亚应该是记到骨子里了。 当时中国只是正常调整了部分进口品类的规模,澳大利亚国内就立刻出现了连锁反应。 西澳大利亚州的矿场里,铁矿石堆得像小山一样,运矿的火车停在铁轨上没处去,矿场老板不得不缩减产能,甚至暂时解雇工人。 农业领域更惨,昆士兰州的棉花、南澳州的葡萄酒,原本都是销往中国的主力产品,突然没了销路后,农民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棉花在仓库里受潮,葡萄酒在酒窖里积压。 当时澳大利亚农业协会做过统计,光是葡萄酒行业就有超过三千家企业面临倒闭风险,相关产业链上的失业人数一度突破万人。 这种切肤之痛,比任何外交辞令都管用,让澳大利亚彻底明白和中国翻脸的代价有多大。 现在美国再催着澳大利亚表态出兵台海,澳大利亚心里肯定在算一笔账:真要是听美国的话派兵,中国只要稍微动一动进口渠道,自己的经济就得崩盘。 矿场停摆、农场亏损,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失业,老百姓没了收入自然要骂街,政府的支持率会一落千丈,下次选举能不能保住席位都是个问题。 阿尔巴尼斯刚连任就带着庞大的商界代表团访华,说白了就是怕中澳关系出问题,影响了生意。 这种时候让他为了美国的面子和中国翻脸,无异于自断生路,除非是脑子不清醒才会这么做。 澳大利亚心里更清楚,美国这个盟友靠不住。 美国一边逼着澳大利亚明确台海冲突时的角色,甚至派国防部官员上门施压,一边自己却对台海保持着“战略模糊”的态度,既不承诺会保卫台湾,也不明确反对“台独”,就是想在两岸之间左右逢源捞好处。 美国前国防部官员科尔比就曾公开说过,保卫台湾的成本远大于收益,这话等于直接告诉澳大利亚,美国自己都不想淌这浑水,却要拉着盟友冲在前头当挡箭牌。 俄乌冲突也给澳大利亚提了个醒,这几年澳大利亚给乌克兰捐了15亿澳元援助,还跟着美国搞了上千项制裁,钱花了不少,精力也耗了一大堆,可冲突没个尽头,自己还得罪了俄罗斯。 它算是看明白了,卷入地区冲突就是个无底洞,台海这摊子比乌克兰还复杂,中国的实力比俄罗斯强得多,真卷进去,损失绝对比援助乌克兰大十倍百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