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喊着“保持距离”,身体却英法德三国部分政要的对华表态频频引发关注,时而提及“保持距离”,时而炒作所谓“竞争关系”。 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曾在国际场合无端指责咱们“产能过剩”,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上台后,该国先是退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华合作姿态也一度趋于谨慎。 但这些看似“降温”的口号,在实打实的经贸数据和企业行动面前,终究成了站不住脚的“假把式”。 先看一组硬核数据:根据商务部权威统计,2024年中欧双边货物贸易额达到7858.2亿美元,再加上1448亿美元的服务贸易,总额已突破9300亿美元大关,继续稳居历史高位。 更直观的是,今年一季度咱们对欧盟进出口额达1.3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分钟就有超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在中欧之间发生,这样的紧密程度,绝非一句“保持距离”就能割裂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欧经贸从来不是单向依赖,而是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咱们是欧盟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则是咱们第二大贸易伙伴,欧洲的高端制造、农产品离不开中国市场,咱们的新能源、机电产品也为欧洲经济复苏注入动力。 企业的选择,从来都是市场最真实的投票。与部分政客的模糊表态不同,欧洲企业尤其是德企,用真金白银的投资诠释了对咱们市场的信心。 2024年上半年,德国对华投资就创下73亿欧元的历史新高,其中66亿欧元来自德企在华业务的收益再投资,足以说明咱们市场的盈利潜力。 宝马增资200亿元人民币升级沈阳工厂,大众在合肥设立德国总部以外最大研发中心,奔驰联合投资20亿美元加速在华产品落地,巴斯夫、西门子等巨头也纷纷加码在华布局,近90%的德国领军企业都与咱们保持深度合作。 咱们德国商会的调查显示,86%的德企看好咱们经济未来1-3年回暖,54%计划增加对华投资,在它们眼中,咱们不仅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更是拥有完善产业链、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活力的核心增长极。 再看意大利的案例,更能凸显“务实合作才是王道”。退出共建倡议后,意大利为振兴本土汽车产业,曾主动邀请比亚迪赴意建厂,但比亚迪基于全球布局规划,已在匈牙利建成新生产线,明确表示“暂时没有在意大利增设工厂的计划”。 这并非所谓“审查导致撤资”,而是企业基于市场逻辑的自主选择——如今的中国企业早已掌握合作主动权,欧洲并非只有单一投资目的地。 意识到合作价值后,意大利总统和总理计划年内访华,寻求在汽车、医药、文化等领域重启深度合作,这也印证了:意识形态差异、短期政策摇摆,终究抵不过经济发展的刚需。 事实上,欧洲多国早已用行动践行“合作共赢”的真谛。匈牙利积极承接中企投资,成为咱们在欧洲的重要合作支点;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经中企运营后,从濒临破产变身地中海第一大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公开表态“欧盟不需要贸易战”,法国外贸部长也强调“法中合作应持续深化”。 这些实践都在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经济合作才是“真金白银”,不同社会制度、价值观念从来不是合作的障碍,那些脱离市场规律的“脱钩”口号,终究会被全球化的浪潮淹没。 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的当下,中欧经贸关系能保持韧性、持续增长,核心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利益交融。 咱们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中跃升至第3位,为欧洲企业提供稳定发展空间;欧洲的先进技术与咱们的市场活力相结合,也让双方在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催生新机遇。 国家间的关系终究要回归务实本质,企业的选择从来不会被政治口号绑架。中欧贸易额突破9300亿美元的数字,德企排队对华投资的热潮,都在打脸“脱钩断链”的错误论调。 未来,唯有摒弃零和思维、坚持互利共赢,才能让中欧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这既是市场的选择,也是时代的必然。 网友们说商务部数据与欧洲企业实践印证:中欧经贸9300亿美元规模的背后,是优势互补的硬核逻辑。政治口号难撼市场规律,德企持续加码、多国务实合作,彰显互利共赢是大国相处的必然选择,脱钩断链违背全球化潮流与共同利益。 我个人觉得吧,欧洲那些政客喊“保持距离”纯属嘴炮!看数据就知道,中欧贸易额都破9300亿美元了,宝马、奔驰这些德企还一个劲在华加码投资。 毕竟市场不骗人,咱们有大市场、全产业链,合作才能赚真金白银,比起虚头巴脑的口号,企业和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才最重要。 各位读者友友们,大家对此事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