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 美国传来消息! 2025年11月13日,美国众议院当地时间11月12日以213票对209票的微弱优势通过关键程序性投票,为结束长达43天的政府停摆扫清最后障碍。 特朗普当晚签署法案的速度很快,但这绝非什么值得庆祝的胜利,而是一场用4100万低收入民众生计换来的短暂休战。这场从10月1日开始的停摆,已打破2018-2019年35天的纪录,成为美国宪政史上最长停摆事件。 作为长期关注美国政治生态的观察者,我发现最讽刺的是,政客们争论的焦点从不是民生,而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共和党要削减《平价医疗法案》补贴推行“小政府”,民主党则坚守福利政策,两党把预算案变成了中期选举的预热战场。 联邦雇员成了最直接的牺牲品。75万人体面的工作一夜之间变成无薪休假,15万关键岗位员工被迫无偿加班,他们的房贷、车贷不会因停摆暂停,补发工资也补不回逾期信用损失和精神折磨。 低收入群体的生存底线被直接击穿。WIC营养援助计划资金枯竭,新生儿母亲领不到配方奶粉;依赖食品券的家庭断了口粮,城市学院里靠勤工俭学的学生,连免费餐食都没了着落。 经济损失早已超出账面数字。国会预算办公室测算,停摆累计造成140亿美元永久产出损失,四季度GDP年化增速每星期就下降1-2个百分点,惠誉直接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 更让人不安的是背后的利益捆绑。停摆期间,医疗、军工等利益集团游说支出暴涨40%,制药企业借着医保争议推动保费上涨22%,普通民众的苦难成了资本逐利的契机。 所谓的“解决方案”只是缓兵之计。临时法案仅支撑到2026年1月30日,400万低收入群体的医保补贴争议仍未根本解决,两党在移民、政府职能等核心议题上依旧剑拔弩张。 自1976年以来美国政府已停摆22次,从短期程序性分歧演变成如今的意识形态对抗,制度设计的制衡功能,早已沦为党派博弈的工具。 这场停摆的结束,不是治理能力的体现,而是民主制度失灵的实证。当政客们为权力争得面红耳赤时,最该被重视的民生福祉,却成了最不值钱的筹码。 各位读者你认为美国停摆要停到什么时候?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