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裁后,没有办法的俄罗斯狠心下来,给自己的石油打了一个大折扣! 事情的导火索得从那纸制裁令说起。2025 年 10 月,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宣布,将俄罗斯石油公司和卢克石油这两大巨头列入制裁清单。别小看这两家企业,它们加起来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总量的近 50%,相当于掐住了俄能源出口的半条命。 更狠的是欧盟紧随其后的 “补刀”:不仅首次禁止俄罗斯液化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还把俄原油价格上限直接砍到每桶 47.6 美元,等于强行给俄石油定了个 “贱卖价”。这波操作直接断了俄罗斯的传统大客户 —— 要知道欧洲曾是俄石油的主要去向,管道输送占比一度高达 15%。 制裁的杀伤力很快显现,因为俄罗斯的经济根本经不起能源出口的 “断供”。数据摆在那:2024 年俄油气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 30.3%,虽然比前几年的 40% 有所下降,但仍是名副其实的 “钱袋子”。 俄乌冲突正处于胶着状态,前线每天都在烧钱。乌克兰那边早就尝到了能源短缺的苦果,缺电导致军工企业造不出炮弹,泽连斯基都坦言 “没有电力,无人机和炮弹都是废铁”。 俄罗斯这边也好不到哪去,边境炼油厂遭无人机袭击的新闻频传,汽油出口禁令和卢布汇率波动让能源系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要是石油出口真被卡死,别说买武器装备,恐怕连士兵的后勤保障都成问题,仗根本没法打下去。 莫斯科显然没打算坐以待毙。就在制裁生效后的第三周,市场就发现了端倪:俄罗斯 Primorsk 和 Kozmino 这两个关键港口的原油报价开始 “跳水”。 当时国际油价稳定在 67 美元左右,可俄油直接降到了 48 美元上下,每桶足足便宜了 19 美元,刚好卡在欧盟定的价格上限边缘。这招 “以价换量” 其实是无奈中的聪明棋 —— 既然欧洲市场丢了,那就得抓紧东方市场的救命稻草。 事实证明,降价确实换来了转机。中国和印度成了最大的接盘侠。数据显示,中国占了俄罗斯原油出口的 47%,光是 2025 年 5 月,就从俄进口了 3200 万吨石油,虽然比去年少了点,但稳住了基本盘。 印度更直接,顶着西方压力大量购入俄低价石油,毕竟稳定的供应比政治压力实在多了。有意思的是,俄罗斯还借着卢布贬值的 “东风”,让能源出口总收入没出现大幅萎缩 ——2024 年卢布兑美元平均汇率跌到 92.44,刚好对冲了降价带来的损失。 不过这事儿细想起来,满是大国博弈的心酸。曾经的能源霸主,如今要靠降价抢市场,这本身就是对美国制裁的无声反击。美国想靠制裁切断俄的战争资金,可没想到俄转头就找到了新买家;欧盟以为定个价格上限能拿捏俄罗斯,结果反而把自己的能源安全架在了火上 —— 没了俄气,欧洲加油站的价格涨得比谁都凶。 俄石油公司的数据显示,2022 年第一轮制裁后,其产量不仅没降,反而从每天 500 万桶涨到了 550 万桶,净利润还多了 5000 多亿卢布。这说明制裁这招,早就不是百试百灵的法宝了。 在我看来,俄罗斯的降价不是认输,而是霸权压力下的生存智慧。它用 20 美元的折扣,换来了出口份额的稳定,保住了财政收入的基本盘,更看清了全球能源市场的真实格局 —— 西方不是唯一的买家,东方市场的潜力大得很。 但这招也有风险,长期低价卖油毕竟不是长久之计,2024 年俄原油出口量已经同比减少 15%,要是哪天国际油价再跌,降价的空间就没了。 更值得琢磨的是,这场石油降价战背后,是全球能源秩序的悄然洗牌。美国想靠制裁主导能源格局,却忘了能源贸易的本质是 “谁也离不开谁”。俄罗斯降价卖油,中国、印度趁机补库存,欧盟被迫找替代能源,这一圈下来,反而让美元绑定石油的霸权松动了。 说不定过不了多久,俄罗斯就会像试探中国那样,慢慢把油价涨回来 —— 毕竟 2025 年 7 月,俄在和中国的合同谈判里,已经试着把报价上浮了 5%。 说到底,这场石油降价风波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能源牌从来不是单方面的武器。美国挥起制裁大棒,砸中的可能是自己的盟友;俄罗斯看似妥协降价,实则稳住了阵脚。 等到哪天真的能源格局变了,说不定现在的 “低价”,会变成未来最精明的 “投资”。而那些指望靠制裁搞垮对手的人,恐怕得先算算自己的损失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