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丽文公开喊话大陆:请大陆的一些朋友不要对台湾喊打喊杀,她强调说,要知道台湾被清朝抛弃后,被日本殖民50年,吃了很多的苦。 清朝所谓“抛弃”台湾,其实是甲午战争后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结果。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败给日本,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这个过程不是清廷主动放弃,而是在军事失败后的外交被动。这与“抛弃”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国家主权被践踏的悲剧写照。 在当时的国际格局下,列强环伺、清廷腐败,台湾的割让是民族耻辱,而非一种理性选择。 以“抛弃”来形容,不仅是对这段历史的轻描淡写,更容易给人一种“清朝不要台湾”的错觉。 再看台湾被日本统治的五十年,这段历史确实复杂。不能否认,日本在殖民统治中确实对台湾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也对台湾社会结构进行了某种程度的“现代化”改造。 但这些所谓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为了服务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利益,而非出于对台湾人民的善意。 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的是高压统治、文化压制和资源掠夺,尤其是在“皇民化运动”时期,台湾人民被迫改日本姓氏、说日语、信奉天皇,甚至被征召参与战争和劳役。 这种殖民统治带来的“现代化”成果,绝不能成为粉饰殖民罪行的借口,更不能成为台湾“吃了很多苦”之后理应被理解的理由。 郑丽文这类言论的问题在于,她试图用历史创伤来解释当下政治态度,却忽略了一个根本问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从历史到国际法都没有模糊的空间。 清朝将台湾纳入版图始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之后设台湾省,成为国家一部分。 即使在被日本殖民五十年后,在二战结束、日本战败无条件投降之后,台湾重归中国版图,这是包括《开罗宣言》与《波茨坦公告》在内的国际公约所确认的,也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来。 国共内战后,台湾由中国政府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暂时未统一的地区,但从未改变其属于中国的事实。 所以,当我们去审视“大陆对台湾喊打喊杀”的舆论现象时,不能跳过台湾历史的全貌,也不能忽视当前两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 在岛内,部分政治人物长期利用历史记忆制造对大陆的恐惧感,将两岸关系简化为“威胁与反威胁”,而不是“同胞与沟通”。 而在大陆民众中,面对不断升温的“台独”言行,情绪上的反弹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情绪不能代替理性,喊打喊杀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容易被有心人利用,制造更多隔阂。 把日本殖民包装成“现代化洗礼”,把清朝的被迫割让说成“主动抛弃”,把大陆的统一诉求说成“霸凌”,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误读,更是对现实的误导。 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有自己的逻辑和证据,不能随意涂抹。当一个政治人物在公开场合以不准确的历史叙述来影响公众认知时,她所承担的就不仅是个人观点的责任,更有公共认知的后果。 郑丽文的这番话,其实也折射出台湾当前的一个普遍心态:不想被卷入大国博弈,不希望成为对抗前线,希望保持某种“距离的安全感”。 但历史和现实摆在面前,这种安全感终究是虚幻的。两岸越走越远,不是因为大陆不想沟通,而是因为岛内某些政治势力不断推动“脱中”、强化“去中国化”教育和政策,制造身份对立,激化民众情绪。 在这种背景下,喊“不要喊打喊杀”固然有其表面上的善意,但如果不正视问题根源,那只是一种空洞的姿态。 过去的苦难不能成为今天分裂的理由,历史的创伤也不能成为拒绝认同的借口。真正的理解,是建立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性交流,而不是情绪宣泄与历史重写。 台湾的未来,终究要在中华民族的整体发展中寻找归属,而不是在殖民记忆的缝隙中编织自我安慰的叙事。 郑丽文的言论虽然引发争议,但也提醒我们,要用历史的全貌去理解今天的两岸关系,而不是被片段化的叙述牵着鼻子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