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有想到,赖清德的父亲赖永都,非但不是日本鬼子,他是中国人,而且居然还是抗日英雄! 可你再看看他儿子赖清德现在干的事、说的话,简直是把父辈的脸都丢光了,这爷俩走的路,完全是反着来的,让人看着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赖永都,祖籍福建平和,生在日据时期的台湾。他不是所谓的“皇民”,而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他在年轻时进入瑞芳的煤矿做工,那可是当时出了名的“人命矿”。 煤矿主是日本人,矿工工作条件极其恶劣,安全没有保障,工人不但要忍受高温和粉尘,还常常面临塌方、瓦斯爆炸的风险。 这样的环境下,赖永都依然选择留下来,是因为他背负着一家老小的生计,更因为当时的台湾人民别无选择。 抗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活生生的现实。1943年爆发的“瑞芳抗日军案”,就是日本宪警对当地矿工抗日组织的血腥镇压,几百号人被捕,三百多人死在狱中。赖永都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过,说他是抗日英雄,不是拔高,而是一份尊重。 而这样的父亲,留下的却是一个在历史认知上越走越远的儿子。赖清德的政治路子,哪怕再怎么强调“出身贫寒”,他在关键议题上的表态,已经让不少人对他的真实立场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更可惜的是,赖清德并非不知父辈经历。他自己多次提到,父亲在他年幼时因矿难去世,母亲靠缝纫和种菜把六个孩子养大。 这本该是一段具有人情温度、历史厚度的故事,可惜到了他嘴里,成了选举造势的一部分。 他没有从父亲的遭遇中走出一条珍惜和平、尊重历史的道路,反而在两岸关系上不断制造紧张。 他在多个场合将大陆称为“境外敌对势力”,推进限制交流的政策,还阻止台湾有关人士参加大陆的抗战纪念活动。这不是普通的政治立场问题,而是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 对比之下,赖永都的那一代人,哪怕没有受过系统教育,也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同胞。 他们在日本殖民时期忍辱负重,很多人在1945年后欢呼祖国光复,盼望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这不是某种意识形态洗脑,而是长期压迫下的民族情感自然流露。他们没有那么多政治术语,但他们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而今天赖清德的诸多言行,却像是刻意在去中国化,哪怕他口头上说“中华民国”,实质上却在不断切断与大陆的文化认同和历史纽带。 这就像一个拿着父辈留下的家谱,却偏偏要改姓的后人。他明明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却故意装作不认识。 更令人痛心的是,他还在国际场合不断拉拢外部势力,试图用“国际支持”来对抗大陆,走上一条“倚外谋独”的老路。 这种做法不仅危险,更是对父辈那一代人牺牲的亵渎。当年赖永都所在的矿工群体,曾经在日本宪警的高压下坚持下来,就是为了求个活路、保个尊严。他们的血汗不该被忘记,更不该被后人用来做政治包装的道具。 讽刺的是,赖清德还在纪念“台湾400年史”时,大肆渲染荷兰殖民的“多元文化”,却对郑成功驱逐荷兰、随后中国先民大规模移民台湾的历史轻描淡写。 这种历史观的倾向性,已经不是单纯的“学术选择”,而是政治立场的延伸。他在公共叙事中不断推进“台湾主体性”的概念,却对台湾与大陆之间几百年的血缘、文化、语言联系避而不谈。 赖清德可以不认同某种政治体制,但他不能否定自己的历史血脉。当他口口声声说“我是矿工之子”的时候,他是否还记得父亲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做的矿工? 那不是一般的苦力工作,那是殖民压迫下的挣扎求存,是在异族统治下的隐忍与抗争。而今天,他作为一个有话语权的政治人物,却选择了站在历史的对立面,这不能不让人觉得遗憾。 赖家父子的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台湾社会认同分裂的缩影。一边是根深蒂固的民族情感,一边是政治操作下的身份包装。 当政治人物把出身当成标签,而不是信仰,他们就会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迷失方向。赖清德的父亲用生命参与了那段苦难史,而他却用话语抹去了那段历史的重量。 这种背离,不只是对父辈的不敬,更是对整个民族记忆的淡化。历史可以沉默,但它不会遗忘。时间终将证明,谁在坚守,谁在背弃。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请在评论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