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不清了!11月9日,海南一女子生下女儿,回家养了3个月,突然发现出院记录上,写着“分娩一活男婴”,再加上那天有2人生孩子,她怀疑是不是抱错孩子了,到医院询问医生说是打错了,改一下就好了,见女子不信,医院解释:"生产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告知婴儿性别,没有抱错的可能性,文书上性别错误是有可能的。" 海南的王女士(化名)最近三个月的生活,全被怀里的女儿填满了。从刚出生时皱巴巴的小模样,到如今会用小手抓着她的衣角咿呀学语,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让她真切感受到为人母的幸福。 每天清晨,她都是被女儿的小哭声唤醒,喂奶、换衣、陪玩,日子忙碌却满是暖意,她从未想过,一份医院的出院记录会打破这份平静。 这天周末,王女士收拾家里的抽屉,准备把女儿的出生证明、疫苗本和出院记录整理到一起,方便日后使用。 当她翻开出院记录时,目光突然定格在“分娩一活男婴”这几个字上。她以为自己眼花了,揉了揉眼睛再看,白纸黑字依旧清晰。 那一刻,她感觉血液都涌上了头顶,怀里的女儿似乎都变得陌生起来。 她强迫自己冷静,努力回忆生产当天的情景。记得那天产房里还有一位产妇,比她晚一点生下孩子。当时她躺在病床上,隐约听到护士跟那位产妇的家属说“是个大胖小子”。 一个男宝,一个女宝,两个孩子几乎同时出生,如今自己的出院记录却写着“男婴”,这个巧合像一根刺,扎进了王女士的心里——难道孩子被抱错了? 接下来的几天,王女士再也无法安心照顾女儿。她总是盯着女儿的脸看,试图从眉眼间找到熟悉的痕迹,可越看越心慌。 夜里女儿睡着后,她就坐在床边翻看手机里女儿的照片,从出生到现在,一张都没落下,可“抱错”的念头始终挥之不去,让她整夜难眠。 她知道不能凭空猜测,必须去医院问个清楚。 第二天一早,王女士抱着女儿来到当初生产的医院。找到负责的医生后,她急忙拿出出院记录,指着“男婴”两个字询问情况。 医生接过记录看了一眼,语气轻松地说就是打字时不小心打错了,改过来就行,让她不用太紧张。 可王女士怎么能不紧张? 她把自己担心抱错孩子的想法告诉了医生,还提起当天产房里另一位产妇生了男孩的事。医生听完后,依旧很平静地解释,说孩子出生后,医护人员会第一时间跟家属确认性别,抱错是绝对不可能的,至于文书上的性别错误,在工作中偶尔会出现。 这样的解释并没有让王女士放下心来。出院记录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件,性别这么关键的信息,怎么能说打错就打错? 而且医院明明有母婴腕带、护理记录等可以证明的材料,如果能拿出来核对一下,或许她的疑虑就能打消,可医院却只是口头解释,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的证据。 无奈之下,王女士只能自己联系机构做亲子鉴定。等待结果的那几天,对她来说如同煎熬。她既害怕结果不是自己想要的,又盼着能尽快弄清真相。 好在最终鉴定结果显示,女儿就是她的亲生孩子,王女士悬着的心才终于落了下来。 后来,随着媒体关注,医院也成立了调查组,经过核查分娩记录、监控录像等,确认是出院记录出现笔误,还向王女士道歉,并承诺承担亲子鉴定的费用,处理相关责任人。 事情虽然解决了,但王女士心里的委屈和后怕却久久无法平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