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茨在欧盟理事会的视频会上拍了桌子,镜头里他脸涨得通红,说要联合欧洲盟友给中国的新能源产品设限。 这场政治表演背后,是欧洲在新能源赛道上的集体焦虑。中国掌控着全球70%以上的电池产能,而欧洲本土电池企业Northvolt已在去年破产。默茨的愤怒更像是一种无力挣扎。 欧盟所谓的“工业加速器法案”,露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獠牙。该法案强制要求中国企业向当地合作伙伴开放电池专利技术,并设定高达40%的本地化含量门槛。这还不够,甚至要求与欧盟企业设立合资公司时,欧方持股不得低于35%。 他们试图用市场换取我们的核心技术,这种算盘打得响却注定落空。中国商务部早已更新《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将电池正极材料等关键技术列入禁止出口清单。想要核心技术?门都没有! 看看欧洲市场的双重标准到底多可笑。依据《欧洲芯片法案》,他们持续对华禁售光刻机和高端AI芯片。一边卡我们脖子,一边伸手要饭碗,这套路早就该收起来了。 中国新能源企业的欧洲征程从未因阻碍而停止。即便在2024年高额关税压力下,中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份额仍从8%升至12%。2025年1-9月,中国电动载人汽车对欧洲出口额达2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3.06%。 欧盟的碳排放核查正在不断升级,试图构筑新的绿色壁垒。从电池护照到碳足迹认证,规则越来越严。可惜中国头部企业早已实现突破,宁德时代出口欧洲的电池碳足迹较行业平均水平低25%。 阳光电源海外毛利率达40%,远超内销的25%。这样优质的合作伙伴,欧洲却要用政策壁垒拒之门外。德国大众、奔驰、宝马超三成销量依赖中国市场,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终将反噬自身。 欧盟设下的3.5万欧元价格门槛,只会让欧洲消费者失去选择权。当中国低价车型退出,欧洲本土车企能否填补市场空白仍需时间检验。保护主义从来培育不出真正竞争力。 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寻找新机遇。比亚迪加速在泰国建厂,宁德时代开拓智利、墨西哥的储能项目。中东市场成为新能源技术输出新热点。欧洲正在亲手关闭合作之门。 这场博弈早已超越商业竞争,成为全球产业链重构的缩影。从“价格竞争”迈向“价值竞争”的趋势不可阻挡,任何政治干预都难以扭转市场规律。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