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方忠义,在粟裕大将家当了20多年保姆的,退休后是什么待遇? 1956年的春天,安徽桐城42岁的方忠义刚把家里的灶台拾掇干净,就被村干部领去了乡公所。 村里人都不意外,这女人做家务是把好手,洗衣做饭打扫样样利落,挎个菜篮子进菜园,半个时辰就能端出一桌子热菜,方圆几里的主妇都爱跟她学本事。 没人想到,这次召唤是要把她送到北京去,经人介绍又过了层层政审,她踏进了雨儿胡同一座大院,工作人员只跟她说了句:“为首长服务,不该问的别问。” 结合来之前的考察培训,方忠义心里有了数,这首长肯定不一般,直到看见院里熟悉的军装样式,她才知道自己要伺候的是“常胜将军”粟裕大将。 刚到北京那阵,方忠义走路都不敢放重脚步,她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官,听说这位将军指挥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一生歼敌两百多万,还是十大将之首。 可没过几天,这份敬畏就被一碗面暖化了。 上班第一天她没顾上吃饭,粟裕看见后就张罗着让人下面,听说她不吃牛羊肉,立马换了肉丝阳春面。 热腾腾的面条端上来时,方忠义手都有点抖,她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官,会把保姆的饮食习惯放在心上。 日子久了,她更摸清了将军的脾气,早上爱喝现磨的豆浆配馒头,她就每天五点起床磨浆;知道将军爱吃辣,每道菜里都会悄悄加勺辣椒。 将军的节俭也让她印象深刻,剩个馒头要留到下顿烤热了吃,鱼头鱼尾舍不得丢,加水上锅熬成鱼冻,就连菜锅底剩点油星,都要让她加点主食抹干净。 有套1949年做的蓝灰卡其布便衣,将军穿到北京都泛白了,磨得快透光还舍不得扔,方忠义前前后后补了七八次,就连内裤袜子烂了洞,也是她缝缝补补再让将军穿几年。 方忠义到粟裕家时,粟惠宁才5岁,照顾这个小姑娘成了她的重要差事。 她给惠宁扎小辫、补衣裳,陪她数星星、讲家乡的故事,小姑娘跟她亲得不行,常跟外人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亲妈妈,一个方阿姨。” 惠宁的童年、少年直到成家,方忠义都一路陪着,连人生大事都有她的影子。 1963年夏天,陈毅元帅来家里做客,家宴是方忠义做的,陈毅吃得直夸香,听说她是安徽人,还笑着说:“那是我战斗过的地方。” 席间陈毅跟粟裕开玩笑,说要把惠宁娶到自家当儿媳,粟裕夫人楚青接话要陈小鲁当女婿,满屋子人都笑了。 那天惠宁回来得晚,陈小鲁也没在场,谁也没料到这玩笑后来真成了,方忠义做的那顿家宴,成了名副其实的“订婚宴”。 惠宁跟陈小鲁处对象时,第一时间就跟方忠义说,还托付了个任务:“方阿姨,你把我带大的,以后我的孩子也得你带。”方忠义当场就应了下来。 1975年惠宁结婚,儿子陈正国出生后,她真的去了陈家,成了小果子最亲的“方奶奶”。 小果子跟方忠义亲得没法说,晚上离了她就哭闹,开口喊的第一声长辈就是“方奶奶”。 知道奶奶怕被车碰到,出门时总让奶奶走在路崖里面,自己挡在外面;嘴馋想吃蛋炒饭又怕爸妈说油腻,就偷偷找方奶奶做,看见大人来就藏进抽屉里。 方忠义提起小果子就满脸骄傲:这孩子一点没有高官后代的架子,分苹果时她偏心多给一个,小果子总会悄悄让给别人。 初中读的是北京八中,考高中时非要报工艺美术学校,说自己喜欢画画,要靠本事吃饭。 方忠义知道,这既是粟裕大将家风的影响,也是孩子打小看着她踏实做事学来的道理。 这一伺候就是近三十年,方忠义跟着粟裕去过专列,唐山大地震时在防震棚里守着一家人。 她住的房间跟将军的屋子通着电铃,将军有事就摁铃喊她,家里聚餐时粟裕总会喊她一起坐,还常问她家里有啥困难。 当年她念叨过一句放心不下女儿,没过多久粟裕就帮忙在北京找了份工作。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粟裕身体不太好,总住院,却一直惦记着方忠义做的饭菜。 1984年,将军弥留之际还说想吃她做的汤,方忠义火急火燎做好送到医院,可将军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她端着那碗还冒热气的汤,眼泪止不住地掉,三十年的相处,早就不是雇主和保姆,是实打实的一家人。 方忠义的退休生活没多少公开记载,可稍微想想就知道,有惠宁和小果子那家人记挂着,她的晚年肯定安稳。 大家总说革命前辈伟大,可方忠义的经历告诉我们,这种伟大从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 粟裕的节俭,是打江山时养成的习惯,对保姆的尊重,是刻在骨子里的群众观念。 方忠义用三十年的细心和真心,把“伺候人”做成了“处家人”,她懂将军的习惯,疼家里的孩子,这种坚守从来都不平凡。 很多时候,宏大的历史就是由这样的细节组成的,将军的战功写在史册里,可他对一碗面的在意、对一件旧衣服的不舍,却通过一个农村妇女的眼睛,变得可感可触。 【评论区聊聊】看到方忠义和粟裕一家人的故事,你有何感触? (信源:百岁保姆和两个共和国元勋家庭的别样亲情——今日女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