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赛道产业链细分下的投资与并购机遇
当国防预算连续8年保持中高速增长,2025年突破1.86万亿元,装备费占比攀升至42%,国防军工早已跳出“周期行业”的刻板印象,成为“地缘需求+政策红利+技术突破”三重驱动下的成长赛道。军民融合的深度落地更让这场产业升级添了资本叙事的厚度——“军工四证”办理效率提升60%,民企配套比例从28%跃升至45%,为股权投资与并购整合打开了广阔空间。中盛投资 顺着产业链的脉络梳理,那些潜藏在大国重器背后的优质企业与资本机会,正逐渐浮出水面。
商业航天:低轨浪潮中的融资与并购窗口期
商业航天无疑是当前军工赛道最具爆发力的细分领域,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商业火箭三大主线构成了产业核心。2025年我国卫星通信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20%,政策层面《“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加持,让这条赛道成为资本角逐的焦点。
优质企业的阵营已初具规模:中国卫星作为“国家队”龙头,手握低轨卫星星座建设核心资源,2025年收盘价达44.5元,单日成交金额超30亿元,其全产业链整合能力成为核心壁垒;民营新锐中,星际荣耀完成7亿元D+轮融资,星河动力斩获24亿元D轮资金,在液氧甲烷火箭、可回收技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技术迭代的先锋力量。而凯睿星通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凭借参与“中国星网低轨卫星星座系统”的技术积累,被东珠生态以“发行股份+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89.49%股权,成为跨界并购的典型案例,也印证了优质卫星通信资产的稀缺价值。
融资与并购的机会在产业链各环节加速显现:上游卫星制造领域,初创企业为突破芯片、天线等核心部件技术,亟需A轮至C轮融资支持;中游发射服务端,四川科创投启动商业火箭并购项目,打响了地方国资控股商业火箭企业的第一枪,那些具备成型产品却资金短缺的初创公司,成为“抄底”的优质标的;下游应用端,缺乏稳定场景的卫星运营企业,有望通过并购接入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形成“发射-运营-应用”的闭环。值得注意的是,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硬科技企业打开了资本化通道,中科宇航、蓝箭航天等头部民企已启动上市辅导,股权投资正迎来退出窗口期。
航空航天装备:大国重器背后的整合机遇
航空航天装备是军工产业的核心载体,从战机、无人机到舰船、导弹,构成了“体系化较量”的核心力量。2025年上半年,航空装备、导弹产业链营收增速分别达25%、28%,主机厂订单排至2026年Q3,产能利用率高达110%,行业呈现“满产满销”的繁荣景象。
优质企业多集中在具备技术垄断性的环节:中无人机作为舰载无人机量产龙头,翼龙-3系列独占非洲50%市场,手握沙特20亿美元大单,重组预案进入最后审批阶段,有望复刻中航电测的增长轨迹;航天彩虹在无人机整机制造领域形成技术壁垒,其军用级产品已批量列装,民用业务在测绘、应急领域的拓展打开第二增长曲线;中航高科的T800级碳纤维国产化率达90%,为战机、无人机提供核心结构材料,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35%,毛利率保持高位。
并购整合的逻辑围绕“补链强链”展开:一方面,国企混改进入冲刺期,兵装集团将轻武器、无人系统等军工资产注入兵工集团,打造万亿级巨头,旗下上市公司有望迎来资产注入红利;另一方面,主机厂为提升配套效率,倾向于并购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如导弹产业链中掌握导引头技术的配套企业,或航空装备领域的隐身材料供应商。融资需求则集中在两个维度:一是民参军配套企业为承接央企外溢需求,需融资扩产突破产能瓶颈;二是企业为提升智能化水平,亟需资金投入无人系统、精确制导等技术研发。
军工电子与导航:国产化替代中的资本机会
军工电子是国防信息化的核心,从雷达、芯片到北斗导航、数据链,构成了现代战争的“神经中枢”。2025年上半年军工电子板块营收同比增长20%,军用FPGA芯片、毫米波雷达等关键产品国产化率快速提升,成为投资的核心主线。
雷达领域,国睿科技作为防空预警雷达龙头,在印巴冲突中凭借实战表现斩获增量订单,其车载毫米波雷达在智能汽车领域市占率突破25%,实现军工技术民用转化;航天南湖专注于远程预警雷达,受益于全球地缘冲突升级,国际市场拓展加速,融资需求集中在产能扩张与技术升级。北斗导航领域,北斗星通通过并购完成“芯片-板卡-终端-服务”全产业链布局,攻克高精度芯片卡脖子技术;合众思壮累计并购金额近26亿元,收购加拿大Hemisphere等企业后,成为北斗行业应用领军者,其通过并购延伸产业链的模式,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
融资与并购机会凸显在国产化替代攻坚环节:军用电子元器件企业为突破高端芯片、特种传感器技术,需要持续的研发资金注入,股权投资可聚焦具备发明专利储备的专精特新企业;北斗导航下游应用企业,为拓展车联网、智慧农业等场景,存在通过并购整合数据服务资源的需求;而那些规模小、议价能力弱的民参军电子配套企业,在行业调整期估值承压,成为军工央企并购的优质标的,2025年以来民参军企业数量达143家,但市值仅为国企的0.52倍,并购性价比凸显。
军民融合配套:细分赛道的隐形冠军与资本路径
军民融合的深化让“军转民”“民参军”双向通道全面打通,上游材料、中游零部件、下游维修服务等细分赛道,涌现出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隐形冠军。这些企业往往技术壁垒高、业绩增长确定性强,成为股权投资与并购的重要标的。
上游材料领域,宝钛股份的军用钛材市占率超70%,同时进入波音、空客供应链,民用业务营收占比持续提升;某军工材料企业的T1000级碳纤维实现自主量产,成本较进口降低50%,毛利率高达60%,其融资需求主要用于扩大产能与民用场景拓展。中游零部件领域,中航机载为战机提供核心航电系统,2025年成交金额超25亿元,通过定增融资推进产品升级;航天电子在导弹制导组件领域形成垄断,订单同比增长40%,具备资产注入预期。下游服务领域,军工维修企业凭借“全寿命周期”刚需,毛利率超55%,客户粘性极强,部分企业通过并购拓展维修品类,提升市场份额。
资本运作的逻辑呈现多元化特征:对于具备技术优势但资金短缺的民参军企业,股权投资可聚焦其军工资质与订单储备,分享国产化替代红利;对于业务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的细分龙头,军工央企的并购整合能帮助其突破成长天花板,2025年国资委推动国有资本向国家安全领域集中,为这类并购提供了政策支撑;而跨界并购成为新趋势,东珠生态收购凯睿星通切入卫星通信,东华软件收购航天开元布局卫星运营,为传统企业转型打开了空间,也为资本提供了跨界套利机会。
军工赛道的投资与并购,本质上是对技术壁垒、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三重预判。从商业航天的低轨浪潮到军工电子的国产化攻坚,从大国重器的资产整合到军民融合的双向赋能,优质企业的核心价值始终围绕“技术不可替代”与“需求刚性增长”展开。而融资需求的分化与并购机会的涌现,既源于产业升级的内在驱动,也得益于政策松绑的外部环境。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共舞中,那些精准把握产业链痛点、锁定优质标的的资本力量,终将在国防强国的进程中收获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