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捐钱造航母的男孩找到了!1999年,年纪5岁的陈虞文将自己好不容易攒下来的140元零花钱全部捐献给祖国,用于建造航母,总装备部将钱退了回去,并送给他一件礼物,现在的陈虞文怎么样了? 故事的源头,藏在陈虞文的童年里。 他的父亲当过兵,家里常摆着军事杂志,饭桌上也总聊些部队里的事,耳濡目染下,小小年纪的他就对军装和武器格外感兴趣。 1999年的一天,他偶然听到父亲和朋友聊天:有人在给国家捐钱造航空母舰。五岁孩子的心里突然冒出个念头:我也要捐钱,帮国家造航母。 父亲没觉得这是小孩随口说说,反而认真支持他的想法。 那些钱是陈虞文攒了好久的零花钱,一分一毛凑起来的,在父亲陪着下,他前前后后跑了四趟邮局,分四次把140元钱寄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 那时候的他还不懂什么叫国防建设,只知道造航母能保护国家,这140元是他能拿出的全部心意。 时间来到2000年初,一个红色包裹寄到了陈家,拆开一看,是总装备部的回信,还有一张红彤彤的新年贺卡。 信里写着:“陈虞文小朋友:你好!你四次给总装备部曹刚川部长寄来的140元捐款,我们都收到了,对你支援国防建设的行动,表示感谢。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现将你的捐款如数退回,请查收。顺祝新春快乐,学习进步,身体健康。” 陈虞文年纪太小,已经记不清收到包裹时具体的心情,可这封回信和那张贺卡,像一颗种子落在心里,让他对军事和历史的兴趣更浓了。 后来上学,他常跟着学校去刘永福、冯子材的故居参加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他慢慢懂了老师说的“落后就要挨打”是什么意思,也更明白当年自己想造航母的心愿,藏着多少对祖国山河稳固的期盼。 这份兴趣没随着长大褪色,陈虞文成了个实打实的军迷,闲暇时总爱翻军事书籍、看国防新闻。 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交付海军的新闻传来,他盯着屏幕看了好久,激动得又给部队写了一封信。 这一次,他收到了部队的电话回复,电话里的鼓励和二十年前信里的叮嘱一样,让他心里暖暖的。 2014年,他考上浙江一所大学的法学专业,毕业后到北京工作,生活轨迹稳步向前,可对航母的关注从没断过。 2019年12月17日,我国第一艘国产航空母舰山东舰交付海军,他守着直播看完了全过程。 2022年6月17日,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下水,他和身边的军迷朋友一起举杯庆祝。 “小时候的航母梦,真的实现了!”28岁的他感慨,自己这二十多年的成长,刚好陪着人民海军的航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这份幸福太真切了。 140元在当年也不算巨款,为什么这个故事能穿越二十多年还让人感动?答案藏在那份纯粹里。 五岁孩子的捐款,是受家庭熏陶后对国家最直白的牵挂;总装备部的处理,是用回信和贺卡小心翼翼守护着一份稚嫩的爱国心。 这140元背后,是一代国人对强大国防的迫切期盼——当年我们没有航母,多少人看着大海忧心忡忡; 如今辽宁舰劈波斩浪,山东舰驰骋大洋,福建舰蓄势待发,人民海军正式进入“三舰客”时代,这份跨越二十多年的圆梦,藏着国家实力的跨越式增长。 陈虞文的故事从来不是个例,他从捐款的孩童变成见证梦圆的军迷,身份变了,可对国家的牵挂没变。 就像当年总装备部的回信里藏着的期许,个体的初心和国家的发展一旦同频共振,就会迸发出最动人的力量。 140元的重量,从来不在金额,而在它代表的全民国防意识——每个普通人的家国情怀,汇聚起来就是国家前行的最坚实底气。 当年四趟邮局的奔波,是一个孩子能想到的最用力的支持;如今三舰同辉的盛景,是国家给所有期盼者最厚重的回应。 个人的微光汇聚起来,就是国家前行的火炬;当年的小小心愿,终将在时代的沃土上结出硕果。 【评论区聊聊】回望这段跨越二十多年的故事,你是否也被这份朴素的家国情怀打动?你心中有过怎样的“强国梦”瞬间? (信源:1999年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的小孩在哪?——极光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