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朝鲜之前,他从未打过炮,却能一炮命中敌军要害,一个人一门炮,两小时打出去20

古史 2025-11-07 18:17:10

进入朝鲜之前,他从未打过炮,却能一炮命中敌军要害,一个人一门炮,两小时打出去200发炮弹,8小时打出去近千发,而且几乎是百发百中!   1951年4月,四川中江青年唐章洪穿上军装,成为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第一三五团八二迫击炮连的一名战士。   这时候的他或许没想到,自己的双手会在朝鲜战场上的炮口前,书写一段让后人铭记的传奇。   作为一名后来的共产党员,他入朝时带着的是蜀地青年的坚韧,入朝后在“冷枪冷炮运动”里靠着一次次精准射击立下战功。   也正是这份实战里练出的本事,让他被派到了上甘岭战役中537.7高地的关键炮位,这里是五圣山的门户,守住这里,就守住了志愿军防线的咽喉。   1952年10月14日的天还没亮,上甘岭的宁静就被“联合国军”的炮火撕碎了。   唐章洪后来回忆,那时候炮弹像雨点般砸过来,大地不停颤抖,整个阵地变成一片火海,爆炸声震得耳朵嗡嗡响,空气里的硝烟浓得让人喘不上气。   他和战友们缩在工事里,等着炮火延伸的那一刻——那是敌人要冲锋的信号。   作为炮兵,他们的任务就是在敌人靠近前,用炮弹筑起一道屏障。   接到命令的瞬间,唐章洪立刻按照提前算好的射击诸元调炮,一颗颗炮弹呼啸着砸向敌人的进攻路线。   两个小时里,他足足打了200多发炮弹,阵地上的烟尘把视线遮得严严实实,根本看不清对面的情况。   就在这时,步兵一连连长跑了过来,拍着他的肩膀喊:“打得好呀!你们的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往敌群里钻,把敌人拦在了半路上!有炮弹就接着打,别停!”   这话让他心里一下子有了底,手上的动作也更快了。   可没一会儿,新的麻烦就来了,连续射击让炮筒变得滚烫,再打下去,弹药引线很可能在筒口就被引燃,炮弹说不定会炸在自己阵地上。   唐章洪摸了摸水壶,早就空了,山下的水井还在敌人的火力覆盖范围内,去取水就是送死,更别说根本来不及。   他急得抓头发,眼睛扫过地上的炮衣,突然有了主意。   他解开裤带,对着炮衣尿了一通,然后双手抱起湿淋淋的炮衣,猛地套在炮筒上。   冰凉的炮衣裹住滚烫的炮筒,冒出一阵白汽,几分钟后,温度终于降了下来,他顾不上多想,重新填弹、开炮,炮声再次在阵地上响起。   敌人的进攻被打退了几次,也被彻底激怒了,敌机开始在阵地上空盘旋,一颗炸弹突然在工事右上方炸开,泥土和石块瞬间把唐章洪和炮一起埋了起来。   战友们发疯似的把他刨出来时,他满脸是血,过了20分钟才慢慢醒过来。   他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就是问:“炮怎么样了?”等大家把炮刨出来,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炮架已经被炸得粉碎。   战斗还在继续,没有炮架,迫击炮就成了废铁。   唐章洪挣扎着爬起来,看了看眼前的炮筒,又看了看远处正在冲锋的敌人,咬了咬牙。   他蹲下身,右手紧紧抱着光溜溜的炮筒,左手抓起炮弹塞进炮口,用自己的身体做了炮架。   每发射一颗炮弹,巨大的后坐力都让他浑身发抖,伤口被震得裂开,鲜血顺着胳膊流下来,滴在炮弹上,又随着炮弹一起飞向敌人。   他就这么撑着,把剩下的炮弹一颗不剩地打了出去。   这场仗打下来,唐章洪靠着这门迫击炮,一共消灭了420多个敌人,硬生生把敌人的进攻势头给阻滞了。   可当别人后来提起这些战功时,他总是眼神凝重。   他说:“比起那些牺牲的战友,我这点伤根本不算什么。”   很多战友被炸得血肉模糊,连完整的尸体都找不到,战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甚至没时间把牺牲的战友埋好。   “我是幸运的,能活着走下战场,可他们再也回不来了。”说到这里,老人总会哽咽。   后来有人叫他“战斗英雄”,他却摆着手说:“我算不上英雄,我只是代表那些牺牲的战友,享受了这份荣誉。”   他的特等功勋章和两枚一等功勋章,被他珍藏着,那不是个人的荣光,是无数战友用生命换来的见证。   唐章洪的战功,从来不是单纯的歼敌数字那么简单。   上甘岭战役里,537.7高地和597.9高地是五圣山的门户,一旦失守,志愿军的整个防线都会动摇。   他的迫击炮,就是钉在这扇门户上的一颗钉子,420多个敌人的伤亡,意味着敌人的进攻梯队一次次被打残,为步兵守住阵地赢得了最关键的时间。   这样的战功,配得上特等功的荣誉,更配得上“战斗英雄”的称号。   我们常说抗美援朝精神,唐章洪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最鲜活的注脚。   那些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虽然没能留下名字,但唐章洪的勋章里,有他们的一份;上甘岭的胜利里,有他们的一份;我们今天的安宁里,更有他们的一份。   炮口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的精神永远滚烫。   那些用生命守护家国的人,从来不会被忘记。   ‌【评论区聊聊】致敬最可爱的人! (信源: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飞入敌群——来自抗美援朝老兵唐章洪的讲述——新华网)

0 阅读:34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