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统、和统皆无望?中国已落实第三条路了?四位一体促统一。 “战略窒息”的第一步,是通过军事行动的常态化,将理论上的威胁转变为对台湾物理活动范围的实质性压缩。 自2021年美国时任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后,以“联合利剑”为代号的环台军演已从偶发示威变为常规操作。 这不仅是解放军检验战术与装备的平台,更成为一种持续的心理施压工具,旨在营造“兵临城下”的态势。 这场合围不仅限于军事层面,大陆海警船的加入,进一步将压力从纯军事领域拓展至准执法层面,有效削弱了台湾对其周边海域的实际控制力。 这种做法的目标是逐步收紧物理包围圈,让台湾的战略纵深和心理安全感同步萎缩,为其后继的政治与经济动作铺平道路。 在物理合围的同时,北京正通过经济与政治组合拳,挤压岛内政治的中间地带,迫使各方力量重新站队。 经济上,以往单向让利的ECFA模式被调整,部分清单优惠被取消,直接导致台湾对大陆的贸易顺差呈现下降趋势。这一转变迫使岛内经济界认识到,经济利益与政治立场开始紧密挂钩。 政治上,北京则采取了精准的分化策略,它高调邀请洪秀柱等统派代表赴大陆参加九三阅兵等活动,并给予国民党抗战老兵在岛内无法获得的荣誉,为亲近大陆的势力提供政治归属感。 当郑丽文当选国民党主席时,大陆第一时间发去贺电,明确表达对推动统一的期待。这种做法在岛内制造了鲜明对比,旨在瓦解抵抗共识。 “战略窒息”最引人瞩目的一环,是将压力从宏观地缘政治直接穿透至微观的个人层面。这一策略已从早期发布“顽固台独分子清单”的舆论震慑,升级为由重庆市公安机关以“分裂国家罪”对学者沈伯洋进行实质性刑事追诉的标志性案件。 其威慑力在于,缺席审判和全球通缉的司法程序,意味着目标人物的“安全区”被无限压缩至仅剩台湾本岛。 台湾安全部门建议沈伯洋“不要离开台湾”的无奈之举,恰恰印证了这种个人恐惧和行动自由的丧失。 此举将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化为无法逃避的个人刑事责任,对“台独”精英形成了精准打击,并宣告了一个新现实。 北京对台的“第三条路”,是一套系统的“战略窒息”工程,它通过对物理、政经、个人三个层次空间的同步压缩,形成了一张细密且坚韧的合围网。 这更像是一场“小火慢炖”式的消耗战,考验的是对手的耐力和意志,其目的不在于追求一时的激烈冲突,而在于营造一种无路可走、唯有面对现实的最终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