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侦察连连长崔英顺在战壕中留下牺牲前的最后影像。戎装在身的他,持望远

古史 2025-11-06 18:17:05

1981 年,侦察连连长崔英顺在战壕中留下牺牲前的最后影像。戎装在身的他,持望远镜观察敌军动向,腰间配手枪与匕首,浓眉大眼显英气,五官端正、俊朗干练,尽显军人风采。   1952年,崔英顺出生在山东淄博临淄区的白兔丘村,1970年刚满18岁就穿上了军装,第二年就入了党。   在部队里,他是出了名的肯下苦功,1975年桂林开侦察兵训练现场会,在场的领导和战友都夸他是“侦察分队里不可多见的班长”。   后来当排长,他带头练泅渡,硬是带着全排只用15天就突破了徒手游一万米、武装泅渡五千米的大关,军党委直接给了他“标兵排长”的称号,所在的排还两次记了集体三等功。   升成连长后,他两次冒死救战友,三次去抗洪救灾,四次从水里捞起老百姓,二十五次完成别人不敢接的特殊侦察任务。   团里、军里的通令嘉奖拿了八次,三等功、二等功各两次,每一份荣誉都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   1981年保卫法卡山的时候,家里接连拍来两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他攥着电报没吭声,给弟弟回信时附了首诗:   “军营练兵正忙,怎赏故乡月光?胸怀报国有志,难尽儿女衷肠。沙场号角吹响,我有热血一腔。戍边何惜捐躯,非为百世流芳!”   那时候的南疆边境,荒得连野兽脚印都比人迹显眼。   越南军队占着咱们的领土,杀咱们的边民,上级下了自卫反击的命令后,崔英顺带着尖刀排当开路先锋,和一百七十名侦察兵一起潜伏在越军枪炮盯着的草丛里。   天黑透了才出发,羊肠小道上杂草蔓藤拦着,乱石在树丛里堆得没个章法,他们绕开密密麻麻的雷区,蹚过小河,摸到了敌人主阵地前沿。   崔英顺让二排长吴大力带着尖刀班攀悬崖侦察,摸清了那座一千八百多米高的主峰上,铁丝网拉了一道又一道,交通壕织得像网,周围还有几个小山头能互相支援。   他跟着处长判断,敌人觉得防守严就会放松警惕,干脆带着队伍从主峰后侧的悬崖往上爬。   山里下起蒙蒙小雨,路滑得站不住脚,前面的人踩掉石头,后面的人就用胸膛顶住,怕石头滚下去惊动敌人。   过最后一道壕沟时,有个战士失足滚了下去,两个敌哨兵举着手电出来查看,崔英顺朝身边两个战士递了个眼神,俩人悄没声摸到敌人身后。   没等对方反应,两把匕首就制住了要害,部队顺着壕沟悄声穿了过去。   四更天的时候,部队钻进了一道峡谷,两边的山陡得像削出来的,只留一条过人的缝,典型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尖刀班先发现了一百多米外的亮光,翻译听出是敌人当官的骂士兵抽烟。   吴大力带着人摸过去,扔了块石头引出两个敌人,一枪一个放倒,没想到惊动了地堡里的机枪,子弹贴着头顶飞。   崔英顺立刻喊着指挥,一边让战士们扔手榴弹炸地堡,一边调三排抢占两边山头,一排绕到敌人侧面夹击。   爆炸声里混着敌人的惨叫,地堡塌了之后,战士们喊着“缴枪不杀”的越语冲上去,剩下的敌人往山顶跑,又被迂回的队伍打了个正着,一个加强排几乎被全灭。   天快亮的时候,北边传来隆隆炮声,咱们的主力部队开始反击了,炮火把半边天都映红了,战士们抹了把脸上的硝烟,笑着继续往敌后插。   1981年6月24日,崔英顺带着段彩宾、李先银、吴影贞、刘海文四个战士,去361高地执行捕俘任务。   走在前面的他突然踩响了地雷,一声巨响后,他和李先银当场就没了气息,段彩宾和吴影贞炸成了重伤。   刘海文哭着爬起来发电报,指挥部赶来才把伤员救了回去。   后来军党委追授他“二等人民功臣”,把他的名字刻在了南疆的烈士陵园里。   崔英顺的那些荣誉,从来不是挂在墙上的摆设。   二十五次特殊侦察任务练出的,是他判断“敌人防守最严处反而警惕最低”的准头;当排长时练出的硬功夫,变成了战场上调兵遣将的底气。   父亲病重时选择留在战场,是家国比亲情重;带头摸哨、靠前指挥,是责任比性命重;两次救战友、多次救灾,是别人的安危比自己重。   那些军功章和嘉奖令,不过是把他的付出一一记了下来。   真正的英雄从不是天生的传奇,而是把每一次训练都当战斗,把每一次任务都当使命,把家国放在比生命更重的地方。   这样把一生都交给军营的英雄,值得我们永远记住。   ‌【评论区聊聊】你心中最敬佩的军人故事是什么? (信源:【战斗纪实连载】《侦察大队》(一、二) 刘海文(口述) 冯书献(整理)——中州风情)

0 阅读:1125

评论列表

彬彬

彬彬

10
2025-11-09 13:40

[点赞]

Zhang子磐

Zhang子磐

2
2025-11-09 14:49

致敬英雄!

俞昌

俞昌

1
2025-11-09 19:47

致敬英烈

猜你喜欢

古史

古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