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中,1名志愿军被10名美军重重包围,美军用中文大声喊道:“缴枪不杀!”志愿军大声回复道:“过来!我缴枪!”10名美军一拥而上,结果6名美军瞬间倒在了血泊之中。 朝鲜半岛的鸡雄山,多年前的炮火痕迹早被风雨磨平,但当地的山石缝里,似乎还嵌着中国人的血性。 这座山记得一个名字——王兆才,那个在1951年夏天,用17个昼夜的死战,把“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的称号刻进战史的山东汉子。 王兆才是山东蒙阴人,1927年生在庄稼地里,1946年揣着锄头杆改握枪杆,入党比参军还早四个月。 他的战场履历从国内打到国外,鲁南、莱芜、孟良崮,再到淮海、渡江、上海,一场场恶仗打下来,这个农家子弟练出了一身硬骨头,也练出了临阵不乱的脑子。 1950年,“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传到部队,时任26军77师230团2连8班班长的王兆才,连家信都没来得及多写一封,就跟着大部队跨过了鸭绿江。 1951年6月16日,鸡雄山的拂晓被炮火撕成碎片,美军带着南朝鲜军,先甩了一通大炮轰山,接着派一个连的兵力,跟着8辆坦克,分三路像铁钳子似的围向八班守的前沿阵地。 这是敌军惯用的“钳形攻势”,可他们没算到王兆才的眼睛比望远镜还尖,眼看一股敌人偷偷往山梁上爬,想抄后路,王兆才立马喊着全班架起火力封锁。 他自己端着枪瞄准,那个正挥着旗子指挥的敌指挥员,应声栽倒——这一枪,直接戳破了敌人的包围圈。 正午时分,敌人拖着32具尸体退了,接下来两天,只能靠大炮乱轰,不敢再轻易冲锋。 天刚蒙蒙亮的一个早晨,王兆才接到命令,带着一个混合排去接防鸡雄山主峰603.9高地。 刚接过来,敌人的攻势就更猛了,1个营的兵力裹着10多辆坦克、8架飞机往上冲。 阵地前的土被炮弹翻了一遍又一遍,战士们打退一波又一波,打到最后,混合排就剩5个人,弹药也快见底了。 战斗已经熬了5个小时,敌人补了兵又冲上来,有战士急着问:“排副同志,怎么办?” 王兆才抹了把脸上的土,声音不大却斩钉截铁:“照共产党员的样子打仗!5个人也要打一个排的仗,剩下1个人也要打到底,剩下1颗手榴弹也要拼到底!” 敌人的冲锋又到了眼前,王兆才把最后3颗手榴弹捆在一起,喊了声“扔!”巨响过后,正面的敌人倒了一片,可侧后方的敌人趁机围了上来。 “缴枪!”敌军扯着嗓子嘶喊,却没一个敢先冲。 王兆才摸了摸卡宾枪,只剩一梭子子弹了,他朝战友们眨了眨眼,把腰带紧了紧,帽子扶了扶,慢悠悠往前跨一步,扯着嗓子喊:“过来!我缴枪。” 十来个敌人以为胜券在握,一窝蜂往上涌。“老子交弹头给你们!”王兆才猛地扣动扳机,一梭子子弹全扫在敌人身上,当场倒了6个,剩下的吓得扭头就跑。 他趁机带着战友撤到连指挥所,只是主峰暂时落到了敌人手里。 主峰丢了,王兆才的火劲上来了,上级把夺回主峰的任务交给他时,他二话没说,挑了弹药手、炮手凑成一个混合班,转头就往山上冲。 山顶上的敌军一个营乱了阵脚,盲目地往下开枪,王兆才带着人一小时内冲了三回,硬生生把山顶抢了回来。 敌人不肯退,缩在南坡顽抗,他又带着人冲了三回,打死100多个敌人,把剩下的逼到了山腰。 这时候,身边的战友全倒下了,阵地上就剩他一个人,从下午3点多开始,王兆才一个人趴在阵地上,和50米外的敌人对峙。 太阳落山了,敌人愣是没敢再往前挪一步,等到各路反击部队发起总攻,鸡雄山又完完整整地回到了志愿军手里。 这场阻击战打下来,王兆才带着战士们顶住了12次猛攻,守了17个昼夜,一共打死300多个敌人。 他自己身负重伤,还亲手打死50多个敌人。 1951年8月10日,志愿军总部授予他“一级英雄”称号,他所在的连也成了“鸡雄山阻击战斗英雄连”。 算上之前的战功,他这辈子拿过1次一等功、2次二等功、8次三等功,每一块军功章上,都沾着硝烟和鲜血。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难想象,没有先进武器,没有充足补给,凭什么能在异国他乡的山上守17天? 王兆才的故事就是答案——靠的是“保家卫国”这四个字刻在骨子里的分量,靠的是“共产党员”这个身份扛在肩上的责任。 这种精神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遇到难处时“再撑一下”的韧劲,是该担当时“我上”的勇气。 鸡雄山的石头会记得,那些迎着炮火站立的身影,从来都是中国的脊梁。 英雄不会老去,他们的血性早融进了民族的骨血里,代代相传。 【评论区聊聊】你心中最难忘的抗美援朝英雄故事是什么?不妨来说说你的记忆。 (信源:致敬最可爱的人丨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王兆才:“一定要守住阵地!”——海报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