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老了,不需要那么多钱,”2020年,一生抠门的大学教授王泽霖,却大手一挥捐出了8208万元,女儿知道后却只说了一句话。 河南农业大学校园里,每天都能看到一道特别的身影。 一位白发老人骑着辆破旧电动车穿梭,车座裂着缝、黑皮起翘,车身掉漆严重,看着比普通退休工人还朴素。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位骑着破车的老人,竟先后捐出超过 9000 万。 其中一笔 8208 万的巨款,是他科研成果转化的全部收入,直接捐给学校建 P3 实验室。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王泽霖教授 “抠” 到了极致。 秋衣领子洗到卷边,他依旧舍不得换;买菜时会顺手把摊贩不要的外层菜叶带走,说 “扔了可惜”。 同事劝他年纪大了别骑电动车,打车更方便,他总摆摆手:“能到地方就行,没必要浪费。” 80 多岁的人,还坚持爬楼梯回没有电梯的老房子,屋里家具全是几十年前的旧物件,没一件奢侈品。 可在捐钱这件事上,他从来没犹豫过。 学校建实验楼缺资金,他拿出 400 万,团队需要实验室,他又掏 230 万,2008 年汶川地震,刚出差回来的他,一听消息就捐了 20 万。 2022 年拿到 300 万科技杰出贡献奖,他当天就把奖金交给校领导:“这钱该用在培养年轻人身上。” 这些捐款,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每一分都是他几十年科研攻关的血汗钱。 1984 年,王泽霖来到河南农大,主动选了当时国内研究基础薄弱的禽病方向。 “别人不愿做、做了也难出成果,我就更得做。” 他当时看着农户们因禽流感、鸡瘟受损,心里急得慌。 那时候国外疫苗价格昂贵,小养殖户根本用不起,不少家庭因此血本无归。 他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条件简陋到实验设备要自己改,实验动物要自己抓。 那辆破旧的电动车,成了他最得力的伙伴,常常载着他下乡做疫苗试验,给农户现场答疑。 有人笑他:“一个教授骑破车,看着像修电表的。” 他只是笑笑,依旧骑着车跑遍河南的乡村。 几十年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实打实的成果。 3 项核心专利、12 个新兽药证书,技术被 16 家企业采用,国产疫苗普及后,无数小养殖户终于能用得起、用得放心。 同行们都说:“禽病防治的难题,找王泽霖准没错。” 有企业给过他不少分成,他从不乱花,全都攒着继续投入科研。 同事们以为他只是节俭,可王泽霖心里清楚:科研要花钱,平台要花钱,培养年轻人才更要花钱。 他把自己能拿到的每一分收入,都看成对事业的补充,而非个人财富。 捐出 8208 万那年,他没提前和儿女商量。 消息传到女儿耳朵里,她只说了一句:“爸做得对,我也要向他学。” 在这个家里,为社会做有用的事,远比个人享受更重要。 如今 80 多岁的王泽霖,依旧每天准时到实验室。 他说:“科研是一辈子的事,我停不下来。” 那辆旧电动车也还在校园里来来回回,不喧哗、不张扬,却像他的坚持一样,踏实有力。 网友们看完纷纷泪目:“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对自己抠,对国家大方。” “骑着破车,捐着巨款,守着初心,这样的老人值得所有人铭记!” 他捐出去的是钱财,留下的却是科研人的风骨与对国家的真心。 他的疫苗守护着千万养殖户,而他的人格与初心,更守护着年轻科研者的方向。 这样的老人,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你被王泽霖教授的故事打动了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河南农业大学官网 光明网 河南农业大学官网
